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公共场所配置AED让急救普及事半功倍
用专项合同呵护女职工合法权益
反常的“流浪大师”爆红
不能替代
拿什么来拯救 “病入膏肓”的主播们
全社会要共撑 一把儿童安全伞
关心职工“终身大事”多赢之举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3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共场所配置AED让急救普及事半功倍

 

3月25日晚上,北京市东城区东单体育馆内一名正在打篮球的男子突然倒地,心脏骤停,恰巧同在一馆内打羽毛球的6名协和医院的医生看到这一幕,大家一边拨打120,一边展开了抢救,实施了心肺复苏和仪器除颤。大约半小时后男子恢复自主心律,被送往距离最近的同仁医院。参与施救的协和医院内科ICU医生江伟表示,“希望今后有更多场所配置急救设备,有更多人掌握急救知识,更多人敢于站出来援手,来应对这种情况。”(3月27日《新京报》)

个案是公共场所急救的成功案例,但又有深厚的个案色彩,毕竟绝大多数人在遭遇类似急症时,都不会那么幸运遇上医生而且是急救方面的专业医生。想让每个人像医生一样具有急救知识与技能过于理想化,医生以及专业急救人员都是有相关专业背景,并通过系统的培训才会具备,急救市民化并不现实。成熟的急救其实是体系化、层级化的,市民参与、公益救助与院前急救,有序衔接才可能形成急救速度与成效的最大化。

同时,推进街头急救公共服务化和网络化也是必然的趋势,提高急救设施与急救志愿服务在人流密集公共场所配置的普及率,如除颤仪(AED)、急救包等急救设施设备,在机场、码头、火车站、体育场馆以及繁华的街区都应是标配。实践也证明,运用设备辅助工作不但可以降低人工操作技术准入门槛,还可能大幅度提高效率和可靠性。此外,重视急救设备的研发和功能的改善,也是有效降低急救技术门槛和提高效率的重要因素,开发更多便携式、智能化的急救设备产品,可以引导加快急救普及效率。□木须虫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