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暖泉古镇“树花”耀眼明
成都古桥诗意游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3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暖泉古镇“树花”耀眼明

 

河北蔚县暖泉古镇素有“河北民俗第一村”之称,并以泉水、集市、古建筑及民俗文化闻名,明清时发展为“三堡、六巷、十八庄”,成为蔚州西部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为此,在春节假日里,特意与友人结伴前往,以感受古镇节日里的民俗与文化氛围。

品味古镇建筑之美

从北京驱车,走京港澳高速,过河北涿州,上廊涿高速,经张石高速,在蔚县南收费站出高速,一路向西,便来到久闻的暖泉古镇。

步入古镇,浓郁的节日氛围扑面而来。街道两旁悬挂着彩灯、彩旗,人来人往,商铺传来阵阵叫卖声,独具地域特色的农副产品和年味美食,令人目不暇接。

据《暖泉古镇》介绍:暖泉镇始于战国时期,唐宋年间形成镇的规模,明清时扩展为“三堡、六巷、十八庄”。“暖泉”之名正源于村中温泉,两泉最有名者为逢源池水,泉水经东西两龙口相向而出,环村缓流。千百年来,古镇以神奇的泉水、繁荣的集市、精美的古建筑及独特的民俗文化闻名遐迩。

置身于古镇之中,满眼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它是我国北方村寨围式村堡,平面呈方形,南北各有瓮城一座,遥相对峙,颇为壮观,堡内一条主街,与南券门洞直通相望,众多的古民居套院、四合院分布其中。徜徉于此,老街、古墙、老戏楼、古寺庙、老店铺,浓厚的人文与自然景象相得益彰,折射出古镇的繁盛。

久居都市,看惯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而此时漫步在幽深的古镇街巷中,一种怀旧之感油然而生。走一走,看一看,静静地观赏着街巷中的旧居老宅,细细品味几百年来镌刻在墙壁、门楣上的精美建筑之作,心中充满惬意。那高翘的起脊,那张扬的吻兽,那纤巧的窗棂,集精巧结构和精湛艺术于一身,是古镇风韵之所在。特别是石雕、木雕、砖雕之美,柔中带刚,精致圆润,品位高雅,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传神刀法和不凡功力彰显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雨历程,沧桑中仍然透出一种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

在观赏了古镇民居建筑后,又参观了几处古刹。西古堡南瓮城内有座地藏寺,以其新颖的设计构思,奇特的建筑结构,高超的建造工艺,独树一帜。而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华严寺,自南向北由前、后殿及东、西配殿组成。前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布瓦顶,檐下施五踩斗拱,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各出单步梁,内施天花,绘有精美的龙凤图案。老君观坐落于古镇北沙土丘上,为明清建筑。整个庙宇在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布局严谨有序是一处古朴典雅的古代建筑,成为古镇暖泉北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道教说法道场。

“树花”耀眼不夜天

暖泉镇以“打树花”而出名,“树花”是暖泉的象征,被称为“天下奇绝”。来到暖泉古镇,“打树花”是必看的民俗表演。

据当地人介绍,“打树花”是暖泉镇的节日社火,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据传,早年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买不起烟花,却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了灵感。他们将熔化的铁水泼向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铁水便似朵朵烟花般盛开,美丽而壮观。这种特别的“树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其热闹喜庆的氛围渐渐胜过了燃放烟花的富人。因此,每逢过年,暖泉镇便有了“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

吃罢晚饭,我们便来到“打树花”的表演场地。尽管此时气温达到零下十五六度,但前来观赏的游客却数以千计。

晚上七点,随着一声“打树花喽!”的吆喝,表演开始了。舞台上,两个巨大的电子屏从中间徐徐打开,一座高大的“炼铁炉”矗立中间。“打树花”首先要举行祭炉仪式,摆上水果和糕点,伴随着高亢而激昂的舞蹈,祭炉是一项非常庄严的仪式,一是为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二是为表演艺人祈求平安。

“打树花”开始了。先是两三个树花艺人上场,只见他们个个手持柳木瓢,反穿羊皮袄,头戴大草帽,站在仿制的“北官堡”城门前,将高达1600℃的铁水奋力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

最后一位上场的是一位老师傅,随着同伴抬上通红的铁水,他弯腰舀起一瓢铁水,奋力向城门甩泼。刹那间,铁花炸裂,急如千军万马,又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千姿百态,如孔雀开屏,又似星河倾落。只见他变换着手法,忽急忽缓,一瓢瓢泼向空中,仿佛人间仙景,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观众们看得激动不已,欢呼之声此起彼伏。

“打树花”显现的壮观景象,令人惊叹。难怪一位诗人在观赏了“打树花”后,即兴赋诗曰:“梦里蔚州不思归,树花烟火暖泉飞!”

暖泉古镇之旅虽然短暂,但所领略的景致却令人回味不尽,特别是那耀眼的“打树花”,绚丽夺目。

□户力平 文/图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