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他是患者随叫随到的“家人”
用传统经典挽救“奇葩荟萃”班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9年3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师杨大伟:
他是患者随叫随到的“家人”

 

他从不为患者开价格昂贵的药品,不让病人多花一分冤枉钱;他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疗患者两万多人,成功开展肢体骨折手术、髋膝关节置换及腰推手术2000多台。他十八年如一日,坚守在救死扶伤的一线,践行着“医者仁心”。他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骨二科主任医师杨大伟。今年3月,他当选为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患者眼中随叫随到的“家人”

杨大伟从小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医生。1977年,他出生在东北一个偏远农村,他的叔叔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因为耳濡目染,年幼的他对治病救人、祛除病痛有着强烈的向往。长大后,杨大伟终于圆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医生。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他虚心向身边的老前辈、老专家请教学习,希望尽力为患者减轻病痛的折磨。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让每位患者内心平静舒服。”这是杨大伟的人生信条。十八年的工作中,他也将这句话谨记在心。他常说,每当病人称呼他“杨医生”时,他都觉着这个称呼是那么地珍贵。“因为这个称呼中体现着病人对你的信任和认可。”杨大伟说道。

在行医的日子中,杨大伟信守行医准则,从不为患者开价格昂贵的药品,也不让病人多花一分冤枉钱。因为他明白:作为一名医生,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就是救死扶伤。多年来,杨大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疗患者2万人次,开展肢体骨折手术、髋膝关节置换及腰椎手术2000余台。

杨大伟全年无公休,十余年如一日地奋战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收到患者锦旗30余面,被患者称为随叫随到的“家人”。

作为一名骨科医生,临时加班的情况很多。他经常一天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每天早出晚归。有时一天手术太多,他就会在医生休息室过夜。但是在行医过程中,他都会认真对待每位患者,“即使自己再累,也要竭尽全力为患者提供最好、最及时的治疗。”

一次,已经到了下班时间,做了一天手术的杨大伟准备下班。这时,他的电话响了。电话那头是急诊室,通知他一位患者股骨开放性骨折。看到患者面色苍白、两只眼睛紧紧地闭着,大腿上的纱布也已经被血浸透,杨大伟顾不上身体的疲劳,迅速跑到急救室,投入到抢救中。他将患者的伤口重新进行了处理、清洗。经过4个多小时的手术治疗,患者才慢慢地苏醒过来。当该患者被送进住院病房时,已是午夜时分。

在患者住院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杨大伟每天查房,根据其病情的发展调整治疗方案。经过精心的治疗,患者终于出院了。杨大伟仍不忘细心叮嘱其注意事项。面对这样敬业的医生,患者感动地流出了泪水,并向他深深地鞠了一躬。

杨大伟忙碌的工作状态,同事们都看在眼中。也有人会这么问他:大伟,你什么时候感觉到最幸福?对此,他回答说:“每次为患者手术减轻了痛苦,看着病人康复出院时,我最幸福!”

坚守医生职责 拒收病人红包

在杨大伟的心中有一个医生的道德底线,他从不接受病人吃请、拒绝病人的红包和礼品。一次手术时,一位患者的家属找到杨大伟,偷偷塞给他一个红包。因为当时马上要手术,为消除患者家人顾虑,杨大伟并没有当面回绝。在手术后,他用红包里的现金为病人交了住院押金。直到患者痊愈出院时,杨大伟才把红包用途告诉患者。“您是我见过最亲切、最友善的大夫。”患者出院时,激动地对杨大伟说。

杨大伟不但从不接受病人的“红包”,他还想方设法帮病人节省医药费。“没有仁心,就当不了一名好医生,更得不到患者的信任。”杨大伟这么总结道。

在杨大伟的心里,患者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他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医院、留给病人,留给自己亲人的时间却很少。他的母亲在老家长春做手术时,他来不及赶回去看望。他的父亲因肾部肿瘤住院,就要准备手术时,当天恰好杨大伟在医院要为一名患者手术。此时,他选择了患者,而父亲的手术只能由自己妻子去陪同。2014年,爱人分娩当天,他又一次在手术台上为病人做手术,没能陪伴在爱人身边。孩子生病了,他也在为患者治病。

杨大伟一心扑在治疗患者的工作中,便选择住在医院附近。爱人和岳父、岳母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却住在100公里外的怀柔。每半个月,他才有时间回家见看看家人。对此,他并不后悔,他说:“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我就无怨无悔。我的家人虽然少了和我聚在一起的时间,但是患者却得到更多医治的时间。”

杨大伟十几年如一日践行“医者仁心”,在他的心里时刻装着的是病人。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也得到同行的赞誉和患者的称赞。多年来,他多次被医院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大兴区道德模范”、“大兴榜样”、“北京榜样”、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面对这些荣誉,杨大伟很谦虚,他说:“我感到非常荣幸但也非常惭愧,因为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医务工作者,这个奖项更应该颁给所有奋斗在一线的‘医药人’。”他表示,会将学雷锋的精神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人,也会继续坚守自己的岗位,践行“医者仁心”。

□本报记者 盛丽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