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宋代诗人陆游的这首《春晴泛舟》,道出了对惊蛰这个美好节气的传神写意和至情期待。
惊蛰,二月节,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公历3月5日至3月7日之间。惊蛰是一年之中开春时期的一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农村开始进入春耕季节。
多少年来,惊蛰到来之际,多愁善感的诗人,便会挥笔诗句,吟诗赋词,寄托自己的情怀,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惊蛰诗”。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闻雷》,对惊蛰的描写就更加形象。“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馀客方寸,依旧似寒灰。”全诗写的是惊蛰节气到来时的景象,诗人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来突出惊蛰的特征。
词人笔下的惊蛰更是委婉动人。宋代范成大《秦楼月·浮云集》 “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这首词把惊蛰时的物候都说出来了,惊蛰来了,鸠鸟鸣叫着,天上响着雷声,翠绿的杨树迎风飘扬。全词抒情含蓄,幽雅和婉。
“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宋代萧汉杰的《菩萨蛮·春雨》写的却是惊蛰的另一番景象,烟雨打湿阑干,杏花初开放,然而总敌不过倒春之寒。深夜饮酒,愁绪万千,似醉难醒,我的心上人,你可要记得添衣。
流传较广的还有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那意思是说,春雨过后,所有的花卉都焕然一新。一声春雷,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了。农民没过几天悠闲的日子,春耕就开始了。自惊蛰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于农活了。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小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看着这些,诗人想起自己不从事耕种,但是俸禄却是来自乡里,心中深感惭愧。这种思想感情的抒发是唐代田园诗中的一个特点,并且作为古典诗歌中的优良传统一直为后世流传。
“学道无多事,消阴服众魔。春雷惊蛰户,海日浴鲸波。大勇收全胜,灵襟袭太和。何妨会稽市,取酒独酣歌。”惊蛰,注定是个酣畅淋漓的日子,春雷惊蛰之日,大海浴鲸波,欢饮于市,何其舒畅!
□魏益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