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技术培训制度的逐步完善,随着我国更加积极地参与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工正在以新的面貌走向世界。许多对技工操作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纷纷选择投入技工学习中,技工院校培训更加注重校企结合。尽管如此,实际生产中,仍然面临高级技术人才稀缺等问题,急需完善技工评价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新型技能人才发展环境。(3月5日《人民日报》)
没有一流的技工,难有一流的产品。置身于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下,企业只有加快结构调整,才能不断抢占市场制高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有了经济效益的支撑,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待遇才不会是一句空话。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企业发展必定“无往而不胜”,又何来“技工难招”?
大力培养技工,关键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注重内挖潜力,对现有人才进行“再发现”、再教育,并通过学历深造、技能培训等多种途径,形成完善的产业工人培养体系,深度挖掘潜藏在企业内部的“新红利”,加快实现职业素养和劳动技能的提升,不断适应机器更新、技术升级、工艺变革的用工要求。另一方面要外招贤才,提前与大中专院校挂钩联系,通过“订单式培养”、企业新型学徒制等模式,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再者,民间从不缺乏能工巧匠,在提倡万众创新的当下,民间技工高手的创造力不可忽视。政府职能部门应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评比表彰等途径,不断完善对技工的评价、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让他们拥有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空间,同享相应的社会保障和政治待遇,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在勤劳实干中创造出更大的人生价值、更多的社会价值。□徐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