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应该从孩子抓起
招人先培训再上岗,值得推广
培养技工要靠 “两条腿走路”
影响记忆力
全科医生定向培养 更需定向激励
“无作业日” 是个好创新
警惕微信“跑分”骗局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3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育正确的劳动观应该从孩子抓起

 

培育正确的劳动观从孩子抓起,社会意义深远;劳动教育产生的社会价值,绝非简单的经济考量。

全国两会开幕,又是代表、委员集中参政议政,献计献策时。报载,全国政协委员胡卫今年准备递交一份提案,呼吁重视劳动教育,让劳动重回孩子们的课堂。这则看似不起眼的小消息,触动了一个社会大课题。

近年来,大力宣传劳动模范、普通工农,宣传“劳动伟大,劳动光荣”,蔚然成为舆论热点,渐成社会风气。为什么要如此大张旗鼓?毋庸讳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个时期以来物欲流行,劳动“贬值”,普通劳动者不被社会尊重,遑论“伟大”“光荣”?大力宣传劳动模范、普通工农,宣传“劳动伟大,劳动光荣”,正是为了引导社会舆论,匡正社会风气。

舆论引导主要是针对成年人的,而成年人大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有偏差,匡正起来不免需要时日,很难“速成”。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从小培育孩子们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教育曾经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有的大中小学校都开设有劳动课,还常常组织学生直接到农村、工厂参加生产。尽管其中有特殊年代的因素,但学生们通过劳动实践,确实学到了一些劳动技能,培养了对劳动和普通工农的认识,对于他们后来的人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进入新时代,情况发生变化。胡卫委员指出,“上一轮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把劳动技术教育降位为四个学习领域的一个部分。更为严重的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整个中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被严重边缘化,甚至慢慢在中小学校中消失了”。

学校教育如此,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更是“一心只读圣贤书”,排斥劳动,有的家长甚至向孩子灌输“劳动者卑微”的错误观念……劳动教育弱化的结果,就是学生们不仅劳动能力、动手能力弱,而且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众所周知,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普通劳动,应该说与此有很大关系。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劳动教育,不仅家长对孩子从小就注意培养日常劳动习惯,而且学校把编织、木工、烹饪、家政等课程列入教学内容,并占据了相当多的教学时间。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乃至职业规划,往往就是通过这些课程得以培养。我们现在强调开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这些经验不是很值得借鉴吗?

胡卫委员建议,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该与时俱进,提高对劳动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要保持劳动教育的连续性,建立一个从幼儿园到大学、各学段目标明确又有机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并且与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横向连接。小学阶段要保证开好劳动课,安排适度、适合的劳动内容;初中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程+职业体验活动”;高中阶段开设“通用技术课程+职业规划素养”。同时,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借用社会资源,倡导家庭劳动教育,家校合作,推动劳动教育切实、有效开展。这些建议既有针对性,又有可操作性,值得讨论、研究,付诸实践。

培育正确的劳动观从孩子抓起,社会意义深远;劳动教育产生的社会价值,绝非简单的经济考量。

□张刃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