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人生百味 唇齿留香
行走的女人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行走的女人

 

小时候,每至元夕,常常要随母亲外出“行香”。

母亲左手提一盏马灯,右手攥一把细香,我则紧随母亲身后,一路追随而行,走遍村庄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

每到一个地方,母亲都要停下来,先用马灯将四周照亮一圈,然后,点燃一簇细香,插在所在地方的堆土上。“堆土”,是事先有人堆好的,是专门为元夕晚上妇女们的行香而准备的。总有一些地方比较重要,比如,大街的十字路口处、水井旁、水湾边、胡同口处等。行至这些地方,母亲不仅要插香,而且还要面向四方,跪拜叩头,口中念念有词,大多是一些祈祷的好话。

其实,元夕“行香”的,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还有村中几乎所有的女人们。所以,一直以来,我就觉得:元夕,就是女人的夜晚——女人行走的夜晚。

小时候,只是随母而行,并不知就里。长大后读书,才知道,母亲的此等元夕行走“散香”行为,实则是对古代风俗的一种延续,或者承继——尽管我的母亲还有那些同乡的女人们也许并不知道。

行香,即,古之所谓“走百病”。

“走百病”,又叫散百病、游百病、遣百病、除百病等。从这些名字中,即可以看出其核心所在:通过游走,驱除百病。

那么,走百病,究竟起于何时?似乎不太清楚了。但最早可见于南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其文曰:“燕城,正月十六日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可以见得,其行为主体是妇女,主要活动则是行走、散香,目的则是驱除百病。

文字记载虽早,但其风盛行,似乎还是始于元代,元代以后,记录“走百病”的文字尤多。明·周用就有《走百病》诗,其诗曰:“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共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六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兼头风。”

行走的方式,除病的目的,昭昭然。

明清时代,“走百病”之风尤盛。

时间多为正月十五,或者正月十六的晚间。形式则南北同中有异,都以妇女行走、散香为主,但北方侧重于穿街走巷,登高爬山,或者叩拜寺庙;南方,也要穿街走巷,不过,其要却在于“过桥”,又名之曰“过三桥”。

宗懔《荆楚岁时记》所记内容,即是明证。

后人,明·陆伸有《走三桥词》:“细娘吩咐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词,是竹枝词,幽默诙谐,大有妙趣。一种民间风情,如诗如画,栩栩然展现在读者面前。

清·顾禄,是浙江嘉兴人,其《清嘉录·走三桥》,更是有着明确的记载:“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为之‘走三桥’。”

可何以要“必历三桥而止”呢?似乎,也没有人能解释清楚。其实,不清楚也罢,很多民俗,本就是“沿袭”而成的,恰如信神,“心中有神”,即可矣。

只要老百姓相信“走百病”能驱病,就好。

又是一年元宵夜,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了,我亦渐老,想起小时候随母散香,“走百病”的情景,禁不住凄然神伤,潸然泪下。

□路来森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