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教师,援什么?就是要播撒下理性而有爱的种子。”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援疆教师张钧如是说。
张钧是北京市学科骨干教师、朝阳区学科带头人、教育学博士,来自朝阳区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作为引进人才,2012年张钧从长春东北师大附中被引进到北京市朝阳区,2018年8月,张钧主动请缨,作为第九期第二批援疆教师,来到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北京中学,任高三12班语文教师,兼任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教研室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同时兼任墨玉工作队副领队。
留下一批带不走的优质教师
“为期两年的援疆支教工作,我们能为受援校留下什么?”这是张钧常常叩问自己的问题。墨玉县北京中学2015年建校,是北京市对口援建的“交钥匙”工程学校,学校硬件设施齐备,但是学校师资队伍过于年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基础执教能力普遍较低。中央提出教育要精准扶贫,在墨玉县北京中学的具体行动就聚焦在师资队伍的涵养上。
“要为学校留下一批‘带不走’的优质教师。”于是,张钧开始组织实施基于教师学术发展的“种子工程”:8位援疆教师“一带五”,40名本校教师被吸纳入该“工程”队,“工程”周期为一学期,通过专业引领、实践指导、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的基本路径,手把手帮扶,面对面传授,心与心沟通,实现活动互助、专业共赢,效果目标具体表达为:校级以上公开课1节、撰写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1篇、阅读教育类论著1本、开展微课题研究 1项、作一次校级以上的学术演讲或主题报告。
40名“种子教师”出徒后,每人每学期帮带一名本校新手型教师,用自己的成长过程垂范其发展;同时,8位援疆教师开展“种子工程”第二期。预计到2020年7月,北京中学将有160名教师参与到“种子工程”,占比近70%。该项目将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留下一批生力军,让快速成长的本土优质教师团队终身服务学生的高质量发展。
京师首善标准夯筑沙漠校园
“要把京师的‘首善’标准夯筑在这沙漠校园里。”作为北京教师,张钧坚持以首善标准,锤炼经验,积极探求适应新疆学情的教育教学规律。
在墨玉县北京中学组织“班主任修炼”“如何撰写教案”“教学基本环节”等系列教师培训,由专家引领教师发展,看到接受培训时老师们渴望的眼神,援疆教师备受感动和振奋。
针对考试研究,张钧组建了学校高考研究专家库,开展了专题研究、课堂诊断、备课指导、命题研究、专题讲座等教研活动,由同伴互助助推教师发展;张钧为受援校研究拟制了“教师执教能力”“同侪合作能力”“师生沟通能力”三类评价量表,用评价唤醒自觉,由个体反思促进教师发展。为受援校培养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从而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助力,是张钧孜孜以求的梦想。
“要把京师的‘实干’做法压实在课堂教学上。”基于受援校课堂现状及教师个人学科优势和特长,张钧扎根一线课堂,在兼任大量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坚持在高三授课,他的每节课几乎都是公开课。
针对高三学生汉语水平较低而语文科目高考难度较大的现状,张钧整理了自己多年积累的课程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分解难点,编辑出了20多个高考专题复习学案,准确抓住学习锚点,大大提升了师生自信心和复习效果。
针对非毕业年级语文教学,张钧会定期上研究课、示范课,他面向高一全组教师用三种不同课型执教《烛之武退秦师》,引发同组教师针对语文教学效能和美感的思考。张钧面向高二语文教师执教了《廉颇蔺相如列传》片段教学,为教师们示范“记、读、赏、思、辩、写、改”七环节教学法,引领老师们思考问题导学、智慧导学以及有效的课堂互动。
张钧和徒弟黄琴同台授课《故都的秋》,向全校教师示范学科建设中的专家引领、同侪合作的有效做法,同时引导语文教师思考“破题入文——披文入情——知人论世——叩问反省”的散文教学流程。北京援疆教师的“真本事”,充分体现在对教材的深度分析和课堂教学的适切性上。
全力辐射京师的奉献精神
“要把京师的‘奉献’精神尽全力辐射开去。”张钧扎根在墨玉县北京中学,同时在墨玉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邀请和组织下,张钧的示范课辐射到雅瓦乡、萨伊巴格等周边乡镇。
2018年11月5日,张钧在雅瓦乡执教示范课《读古文明诚信》,他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了“礼俗”“剪纸”等传统文化元素,经由“读文——明理——践行”的学习流程,采用“有效互动——问题导学”的多种教学手段,课堂上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也有凝眸沉思,听课老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018年11月10日,在萨伊巴格第二高中执教的示范课《故都的秋》,亲切平易的教风、深入浅出的分析、整齐的板书、纯粹的语言、预设而又不失生成的学习效果,让该校语文教师受益匪浅(该校语文教师均为新教师,且只有两位教师是中文专业的)。
2018年11月30日,在墨玉县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上,张钧执教的示范课《皇帝的新装》,一条线索、一个中心人物、一个骗局,引发了课堂的一场辩论。学生们从“愚蠢”“自私”到“怯懦和盲从”,触及心灵的思考,让孩子们欲罢不能,下课铃响起,孩子们还围在张钧身边激烈地讨论着。
用教育理念指导课堂实践,用课堂实践示范启迪同行反思,正是张钧正身体力行的工作。
将团结的大爱洒向边疆学生
“要把京师的‘团结’大爱洒向边疆同胞那里。”张钧说。
教育的爱是理性的、也是现实的。知道墨玉县北京中学因部分教室无投影,部分学科教师重复板书量较大的问题后,张钧动员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购置黑板贴纸40块,寄送到墨玉县北京中学。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图书馆也雪中送炭,为墨玉县北京中学高一语文组寄送了3套教学参考书。
高三17班的沙热帕提·卡迪尔同学,路遇车祸,脑出血,一家六口,全靠母亲维系生活,张钧知道后积极捐款并发动援疆教师伸出援手,积极为孩子筹措医疗费。北京中学努尔艾拉·牙森的弟弟在交通事故中受伤严重,无力付医药费,张钧主动捐款,并号召其他7位教师共伸援手,捐款共计1700元,帮他们一家共渡难关。
作为70后,张钧生活中经历过贫穷、苦难,甚至饥饿,当日子好起来的时候,他想到走出舒适区去回馈那些更有需要的孩子。“只有被需要才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哪里更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这就是援疆教师张钧的责任与情怀。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