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特约记者 郑莉 记者 郭强)《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2018)》暨中国职工状况指数发布会近日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行。该研究报告推出的中国职工状况综合性指数显示,2005年至2016年的十年间,中国职工状况指数中总体性指标处于平稳上升态势,特别是职工的就业和收入出现了明显改善,自2012年以来,企业部门劳动报酬对工业增加值占比上升了15%,职工就业率持续上升。与此同时,共享经济发展带来了职工队伍第三次结构性变化。
《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2018)》(以下简称《研究报告》),从中国职工状况指数,以及职工收入分配、就业、养老保险、安全生产、职业卫生、劳动争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针对资源衰退型城市职工就业、非公企业产业工人技能培养、制造业职工劳动收入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共享经济领域职工就业状况、职工话语权与媒体能见度、“机器换人”与职工就业、工会干部关于“中国职工队伍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长刘向兵表示,《研究报告》的初衷,就是要运用国家统计局及各政府部门官方的统计数据,将中国职工状况改善的情况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构建系统性的指标体系来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中国职工状况,并将中国职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以年度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给全社会。
记者注意到,在针对2017年度的中国职工状况指数中,均衡性指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012年至2016年,该指标从95.52下降到89.88,高于上一个五年下降幅度。表明各地在职工就业、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差异正在不断增大,这也成为影响中国职工状况的主要因素。
中国职工状况研究课题组负责人表示,均衡性指标下降,源于中国职工队伍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中国职工队伍的结构发生过两次重大的变化。”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中国职工队伍突破了全民所有制的束缚,强化了职工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属性,非公有制单位职工比例增大。随后,在本世纪初,中国职工队伍突破了城乡户籍制度的束缚,强化了职工与用人单位建立或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属性,农民工成为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职工队伍的两次重大的结构性变化,使得中国职工队伍结构由原来单一的利益群体变得由多个不同的利益群体所构成,在经济增长减速时,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差异变得日益显著,导致均衡性指标的持续下降。”该负责人表示。
《研究报告》认为,共享经济发展带来了职工队伍结构的第三次变化,产生了去劳动关系化的就业状况。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员工数约716万人,比2016年增加131万人。即城镇每100个新增就业岗位中,约10个岗位来自于平台企业。但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服务的劳动者(即“网约工”)的数量则是平台企业员工数的10倍左右。
截至目前,我国“网约工”人数已达7000万人左右。共享经济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吸纳了去产能、退伍军人及下岗再就业人群,对职工就业工资、工时及就业质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劳动者与平台单位之间不存在固定的或事实上的劳动关系,而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劳动合作关系。同时,其中许多劳动者的收入报酬也不是由平台单位支付,而是直接由客户支付。
“劳动者通过平台单位实现就业这一事实表明,经济现实已经走到理论的前面。随着共享经济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中国职工队伍正在面临着第三次结构性变化,对职工概念属性需要重新界定。”课题组负责人表示,将在2019《研究报告》中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
《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2018)》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完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认为,《研究报告》是一本智库类报告。准确了解、认识中国职工队伍的现状,把握职工状况的发展变化趋势,有助于为党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