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农光南路22号楼加装电梯投用
顺义仁和镇“三个确保”惠民生
石景山科技馆推出“健康关爱月”活动
昌平百姓乐享优质医疗服务
海淀派出所民警由“下”社区变成“在”社区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级医疗资源涌入 医联体不断优化 家医服务进家门
昌平百姓乐享优质医疗服务

 

引入多家三级医院、成立并完善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昌平区不断优化的就医环境,日益提高的基层医疗保障水平,让昌平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三级医疗资源涌入

就医环境“节节高”

“医院在1957年刚建院时,只是一栋3层的小楼。20多名医务人员挤在一块儿办公,床位也只有80多个……”建院初期的情景,昌平区医院副院长荣绍远仍历历在目,“那时,两台X光机和几台显微镜就是最先进的设备了。病情稍复杂一些的,患者还是得去市里诊治。”

后来,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昌平区医院迎来了诸多可喜变化——1986年至1997年,内儿病房楼、肿瘤康复病房楼、放疗楼、门诊楼相继建成、翻新并投入使用;新增急诊科、骨科、肿瘤科等多个科室,核磁共振、CT、彩超等高端医疗设备一应俱全。

不仅如此,近年来,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京都儿童医院4家三级医院先后“落户”昌平,切实解决了辖区居民“看病远”“看病难”等问题,提升了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家住天通苑的居民对此深有体会,“清华长庚医院还未开业时,每次看病都要跑到市里,如今可好了,大医院就在家门口,专家号随时都能看,特别方便!”

医联体不断优化

就医资源“强势出击”

自2014年7月昌平区域医疗联合体成立以来,昌平区多家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村)医院通过带教培训、进修学习等方式,提高基层医师的诊疗水平,方便了患者就医。

2017年5月,昌平区打破原有单一中心的医联体框架,分片区建设北、南、东、中部4个区域医联体和4个紧密型医联体,同时建立5个专科医联体,并实现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确保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前不久,家住回龙观镇的一名男性患者因胸部疼痛难忍,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经查,社区医生怀疑其为急性心肌梗塞。通过医联体转诊,患者不到1小时便被转至积水潭医院接受治疗,大大缩短了患者等待救治时间。

据了解,目前昌平医联体成员单位已达38家,其中三级医院12家、二级医院5家、一级医院17家、医务室4家,三级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100%。2018年前三个季度,大医院下派专家2304人次到成员单位出诊,诊治患者14550人次,双向转诊人数较往年有很大提升。

家医服务进家门

居民乐享“私人定制”

今年以来,为向辖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家医签约服务工作,建立了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家医个性化服务机制,制定了失能老人服务包、青年女性服务包、青年男性服务包等9类个性化家医服务包。签约居民可享受定期巡诊、健康宣教、在线咨询等定制服务。

龙山华府小区居民张先生的母亲患有重度骨质疏松、冠心病并长期卧床,为此,他为母亲定制了失能老人服务包。此后,每隔两周,医生、护士便会上门为张先生的母亲提供导尿服务,并定期为老人监测血压、血糖,提出用药建议,还教会了张先生不少家庭护理的方式方法。“有了这样的家庭医生,真是解决了大问题!”张先生说道。

今年,昌平全面实施《昌平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并面向辖区居民展开签约工作。截至目前,组建357个家医团队,全区常住人口签约256353人,重点人群签约166146人,个性化服务包签约519个。

□本报记者 周美玉 通讯员 王星月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