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10年间,建会率从 不足10%升到90%以上
“感谢这个时代, 让我成了工会人”
老工会人, 那些难忘的往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谢这个时代, 让我成了工会人”

李秋贵
西城区金融街街道工会服务站站长
 

“感谢这个时代,让我成了一名工会人。我对工会有感情,对职工有感情,打算在这干到退休啦。”金融街街道工会服务站站长李秋贵说。

见到李秋贵时,他正在金融街购物中心广场上“摆摊”,开展职工沟通会,向路过的职工、午间休息出来遛弯的职工、好奇工会组织前来咨询的职工发放宣传资料,介绍加入工会的好处。

李秋贵原本是国企职工,2007年,因为国企改制,他选择了自谋职业。正赶上金融街工会招人,他应聘成功了。“当时,建会是重头戏。可没人告诉你窍门和路径,有的就是一本《工会法》,还有几页宣传单。”李秋贵说。当时,金融街地区有上万家企业,但是建会单位只有十几家。从那时候开始,李秋贵和同伴们开始转变工作思路,硬着头皮跑企业,谈建会。

“许多企业刚开始对工会工作不了解,找他们宣传建会,时常会被拒绝,有的企业负责人甚至直接说:‘你要能把我营业执照搬走,我就建会。’”李秋贵苦笑着说。从那时候起,他感到,这样下去不行:自己脑子里什么都没有,说服不了别人。一定要自己先学习,了解工会知识,然后学习沟通技巧,才能把工作开展下去。“边学边实践,工作第一年,我们就建了二三十家工会。”

李秋贵说,有的企业问题特别多,有时候甚至让人无法回答。以前,他们会觉得,这样的企业事儿真多。可是,现在他们总结出的经验是,企业有问题,很正常。因为人家重视,考虑的多。如果没有问题,往往建不成会。比如一家律师事务所,他们去沟通过很多次,也开展过活动,可对方从来没有表现出建会的意愿,但问题却特别多。“后来,我们自己都犯嘀咕了,他们到底想不想建会啊。结果,有一天,我们正在区里开会,他们突然打电话来说,‘我们同意建会了,表格填好了,你们来拿吧’。”

这几年,李秋贵和同伴们的工作逐渐取得进展,辖区企业和职工对街道工会的工作也越来越认可。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金融街街道工会带头组织企业募捐,仅三天时间,就筹到善款16万元。同样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晚上8点多,他们接到任务,第二天要组织50人的啦啦队到赛场为运动员加油。李秋贵把通知发下去后,很快就得到了企业的响应,名额很快就报满了。这些都让李秋贵很感动,也很受鼓励。

熟悉李秋贵的人都说,他说话不紧不慢,工作起来却像“拼命三郎”。2010年的冬天,他正在参加西城区工会组织的有关经费的培训。一天,脚突然像针扎一样疼,无法行走。当时,街道工会主席提议要派车接他去医院就诊,但他谢绝了。“我是代表金融街工会来学习的,我不能半途而废。”培训结束后,他自己去医院贴了几贴膏药。几年后,他才知道自己当时得的是痛风。

现在,金融街街道总工会已经组建工会委员会180多家,工会联合会覆盖企业300多家。李秋贵自豪地说,这得益于我们有一个和谐的团队。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