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15时30分,朝阳区实验小学的教室里来了一位北京服装学院的教授,她给孩子们讲授起传统服饰的演变。原来,这是学校课后服务的一项内容,朝阳区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在朝阳区实验小学开设《传统文化服饰》课程,北京服装学院的教授将每周来给学生们上课。
自2010年开始,朝阳区实验小学启动课程改革,现已初步形成以“幸福教育”为理念的课程体系。除了语、数、英学科外的其他课程,学生都可以从一年级开始自主选择课程及任课老师。目前,音乐学科开设了唱游欢乐谷、太鼓达人、电子管风琴等;美术学科开设了服装达人、衍纸花语、艺版艺眼等;科学学科开设了炫酷的小马达、奔跑的小车、美妙的八音盒等;综合实践学科开设了趣味3D打印、传统手工艺、厨艺小当家等。
“随着学校课后服务的进一步拓展,我们面临着师资短缺的问题。”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介绍,“此次,北京服装学院的教授走进我校开课,扩充了学校师资来源,让学生可以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从本学期开始,北京市教委推出新政策,中小学普遍建立弹性离校制度,以学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基础,提供课后托管服务。为此,朝阳区各中小学开展了课外活动和课后托管服务两大类课后服务,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劳动实践活动、校内阅读、趣味游戏等让学生在放学后也能享受到学校提供的服务。
为丰富学校课后服务内容,扩展师资资源,近年来,朝阳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深入合作,共同开展课程研发、师资培训、活动指导等活动。目前,朝阳区已与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中华女子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8所高校建立合作,依托高校教师或相关专业的学生,开展体育、艺术、科技等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后活动,服务24所小学,惠及20000余名学生。
朝阳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学校根据合作高校的特有专业,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设置不同课程和社团。来自高校教师或专业学生还对小学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指导小学教师改进不足;高校还为小学教师提供到艺术场所参观学习的平台,欣赏音乐会、话剧或者参观艺术场馆等,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
“接下来,朝阳区将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力量的合作,引入更多优质资源,服务课后服务,让学生和家长受惠。”朝阳区教委相关负责人透露。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