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出门全靠自己的两条腿,还自我调侃为“11路。”去邻村姥姥家走亲戚串门,步行;去三里外的学校上学,步行;去七八里外的镇上赶集,步行;甚至去三十里远的县城,也是步行。大人孩子都一样,叫苦叫累也没用。去县城有班车,但口袋里没几个钱,谁舍得买票坐车呢?偶尔,如能搭坐一次人家的自行车,心里已经乐开了花。
我家有一辆自行车,永久牌28男车,那是父亲的专用车。父亲在镇中学教书,每到周末,听到巷子口传来清脆的自行车铃声,我们就知道,是父亲回来了。父亲刚进院,哥哥们就迎了上去,接过车子,打来一盆水,抢着把自行车擦洗得洁净如新。我家姊妹多,父母带我们走亲戚时,一辆自行车不够坐,于是,大的跟母亲走路,小的则前面横杠坐一个,后座上坐一个,有时还会挤两个。我最小,前面的横杠是我的专用宝座,我晃着小腿,手按在铃铛上,不时打着响铃,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拥有了全世界的公主。
父亲的自行车好是好,但有一点我很不喜欢,架子太高了,又是横杠,我个子小,腿短,翘不上去,学骑了几次,老摔跤。那时的我,做梦都想拥有一辆女式自行车,斜杠的,小巧灵活,右腿轻轻一抬就骑到了座上。
我读初中那年,二哥参加了工作,春节时我得到了有生以来最珍贵的礼物:一辆心仪已久的26女式自行车,凤凰牌的。我骑着小巧的“凤凰”,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快乐得如一只小鸟。可惜好景不长,这辆崭新而漂亮的自行车被偷了,我为此难过了好久。
后来,我到外地去读书,第一次乘坐火车去学校报到。看着车窗外闪现而过的田野,恍如做梦。那时,家里的经济还不算好,但我知道,好日子就要来临,就像车窗外那美丽的风景,迎着朝阳,正扑面而来。
1994年,我工作了,单位在一个小镇上。那时,小镇的青年们掀起购买摩托车的热潮,曾经风光一时的自行车渐渐被追赶时尚的年轻人淘汰。坐在办公室里,时不时能听到马路上传来摩托车急驰而过的呼啸声,那声音很是刺激人的神经。
我胆子小,不敢骑摩托车,每次回家,都是当时的男朋友后来的老公接送。他骑着那辆大阳牌摩托车,戴上头盔,在前面为我遮风挡雨,显得威风凛凛。摩托车方便了我们出行,但也让人爱恨交加。雨天一身水,晴天一身灰,夏天晒,冬天冷,长年累月地骑车,老公的腿患了风湿病。那时,我们做梦都想有辆小汽车,不管什么时候开起来,风不吹日不晒,那才叫舒适。可我俩的工资加起来才一千多块钱,小汽车,那是遥不可及的梦吧。
进入新世纪后,我们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腰包渐渐鼓起来,购买私家车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我想起当年那个坐在父亲的自行车横杠上欢快欲飞的小女孩,那时她怎么敢想象,有一天会开上属于自己的小汽车,在平坦宽敞的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
而如今的我,又弃汽车而爱步行了。不开车,一是为了环保,二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营养过剩,加之久坐少动,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得加强锻炼了。除了出远门,平时出行不开车,全靠两条腿。上下班走路,早晚走路,走出健康,走出好心情。
从步行到骑自行车,到骑摩托车,到开私家车,再到步行,出行方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不得已到有意而为之,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变和辉煌成就就在我们的脚下体现。回忆过往,岁月的旅途上,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我们都走得那么踏实,那么有力;展望未来,我相信,我们将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幸福。
□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