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们的约定
朱自清的真性情
■征稿启事
多双筷子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0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自清的真性情

 

朱自清先生为人、为文、教书育人,都讲求一个“真”字,他骨子里就是一个有着真性情的人。

1927年,朱自清写下了著名散文《荷塘月色》,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树缝里也露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位叫陈少白的读者写信给朱自清,质疑其中的描写失真,他认为蝉在夜里是不叫的。为此,朱自清请教了昆虫学家刘崇乐,刘先生大约也没有亲身经历,便翻阅多种有关昆虫的著作。几天后,他拿出一段书中的抄文给朱自清,抄文显示,平常夜晚,蝉是不叫的。朱自清在给陈少白回信时说,自己请教了昆虫学专家,专家和你的看法一致,蝉在夜晚是不叫的。并表示如果以后《荷塘月色》再版时,要删掉月夜蝉声的句子。

朱自清还是心有不甘,自己注意留心观察,因此便常常在夜间出外,在树间聆听。不久,竟然两次在月夜听到了蝉的叫声。这足以证明:蝉在夜里其实是叫的,他在《荷塘月色》中对夏夜蝉声的描写并没有错。

1948年,朱自清专门写了题为《关于“月夜蝉声”》的短文,感慨道:“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的夜晚蝉子不叫,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里是个有趣的例子。”

朱自清对待写作一丝不苟,教书也十分严谨。他的学生陈天伦回忆:“朱先生来教国文,矮矮的,胖胖的,浓眉平额,白皙的四方脸。经常提一个黑色皮包,装满了书。不迟到,不早退。管教严,分数紧,课外另有作业,不能误期,不能敷衍。最初我们对他都无好感,至少觉得他比别的先生特别啰唆多事,刻板严厉。但他教书的方法真是亲切而严格,别致而善诱。”

在西南联大时,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朱自清对教学仍然一丝不苟。据学生冯锺芸回忆:“佩弦先生常住单身教师宿舍,朱师母和孩子们远在成都。他多年来吃发了霉的陈仓老米,胃病常犯,病了也得不到调养……我读了他开设的‘中国文学批评’等两门选修课。记得听课的有七八个人,坐在一个小教室里。抗战期间,条件很差。佩弦先生的课,需要引用的资料很多,这些全都由他自己写在黑板上。两堂课里,黑板总是擦了又写,写了又擦,弄得他两手白粉,甚至累得两颊泛红。不论板书、讲课,从来都是有板有眼,一丝不苟。他书法秀拔,分析透彻。他对学生要求严格,经常随时提问。虽不曾批评过哪一个,但从他的脸色、眼神可以看出对学生的回答是不是满意,因此,学生有些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大家都兢兢业业,阅读有关资料,思考问题,不敢稍有懈怠。”

这些事在他人眼里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一贯治学严谨的朱自清来讲,却容不得半点的敷衍。不仅反映了他对“真”的执著追求,更体现了一个大家的高贵品德。

□张勇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