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历史的呼唤
与儿书
■征稿启事
孙叔的旅游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10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史的呼唤
——读《思想者独行》有感
 

读完冯骥才先生的《思想者独行》,我的心久久沉浸在他情性饱满的文字里,他的火热情怀里。

古文化的保护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更是提升了高度,出台文件,制定法律,上下形成共识,社会形成氛围,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又往往事与愿违,大开发大建设还是让许多历史文物收拾行囊,踟蹰而去。

可当我们蓦然回首,发现祖先的东西是多么宝贵时,再寻寻觅觅,一切都为时已晚,矗立眼前的除了脸孔相若的高楼和恢弘霸气的道路,再也无法为许多历史记忆找到对应物和落脚点。那些落满历史印迹和岁月色泽的古屋古桥古院落,已化为不留痕迹的烟尘,消散在挖掘机巨臂的起落间,一去不复返。当人们寻史访古,往往只能在断简残片般的一椽一柱、一砖一瓦,或者自制的赝品、仿古建筑中寻找点滴记忆,聊以自慰。

好在总有有识之士为历史鼓与呼,为历史奔走陈辞。本书的作者冯骥才就是其中一位。书中记录了他多次为历史寻亲、为历史找寻娘家的故事,设法使“流浪”的历史有枝可栖,使残缺的历史“破镜重圆”。他辗转各地,还不惜斥巨资从古董贩子手中收购即将流失海外的珍贵历史文物。他的足迹踏遍祖国天南海北,他的一腔火热思绪始终萦系那些岌岌可危的文物,他的念想很简单,就是让所有的历史文物都可继续沐浴在现实的阳光下。功夫不负有心人,许多历史文物在他的奔走疾呼中得以重见天日,得以劫后余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津门估衣街的抢救。尽管工人开始一斧一锤地予以拆除,开发商已喜笑颜开地描画它的宏丽未来,但在冯骥才先生马不停蹄的疾呼和奔走中,在当地居民的热切配合下,终于命在旦夕的估衣街得以幸存下来,继续在津门大地上闪烁历史的可贵光泽。

对于有些确实无法保留只能让位于建设的历史文物,冯骥才先生也设法让它们留下影像资料,供后人凭瞻,如请来报社记者用文字记录,请来摄影师用光影定格,让生命总有一些雪泥鸿爪,而不是如水浸黄沙,无痕无影。

其实历史和现实是不可割裂的,就像树干和根须,就像毛发和肌肤。历史是我们的根须,是我们的肌肤,它供我们滋养和寄身之所。正因为有历史的丰厚滋养和强大根系,我们的现实才蓬蓬勃勃、花繁叶茂。一个没有历史和历史乏善可陈的民族,谈何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历史文物就是历史的见证、历史的代表、历史的集大成者,它让我们记住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祖先,我们的辉煌。我们的发展绝不是空穴来风,我们的民族绝不是稚嫩苍白、一片虚无。

《思想者独行》如一记晨钟暮鼓,奏响我们保护历史文物的琴弦!

□崔志强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