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点亮戒毒者的重生希望
袁浩军:念好物资管理的“紧箍咒”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10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点亮戒毒者的重生希望
——记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朱志伟
 

提起强制隔离戒毒所,绝大多数人会觉得陌生而又神秘。实际上,戒毒所就像一所特殊的“学校”,戒毒者是学员;戒毒所又像一所特殊的“医院”,戒毒者是“病人”。在戒毒所从事管教的民警,需要具备“老师”和“医生”的双重素质,而在实际工作中,则需要管教民警们用顽强的毅力点亮戒毒者的重生希望。

在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们在这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副所长朱志伟就是其中的一员。记者初次听到朱志伟的名字时以为是个铁血硬汉。直到见到本人,才发现这位巾帼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真情故事。

让“病人”脱离毒魔是她的工作

1992年,朱志伟从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与神经医学专业毕业。1999年,她成为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一名警察医生。在戒毒所,眼看一个个原本健康的身体被毒品摧毁,一个个幸福的家庭就此破碎时,朱志伟当时心想:“我一定要做点什么,给受害者以希望,让他们早日脱离毒魔的折磨。”

“向右看齐,向前看,立正,稍息!”响亮的口令声划破了戒毒所平静的清晨。“每天戒毒所都会组织队列训练,适当的训练,不仅能锻炼他们被毒品毁了的身体,也能增强他们坚决戒毒的信心。”朱志伟说。

“我想戒除毒瘾,我要戒除毒瘾,我一定能戒除毒瘾!远离毒品,珍爱生命,重树信心,找回自我!”戒毒誓词响亮昂扬,饱满的精神状态让人很难相信他们便是“瘾君子”。

“小武,你好像长胖了。你还认识我吗?”“认识。您给我治病,谢谢您。”“加油!争取早日回到父母身边。”这是朱志伟与戒毒人员小武(化名)在训练结束后的对话。

初入强戒所时,由于大脑受到冰毒的伤害,小武出现了明显的精神症状,躁动、易怒、意识模糊。经过朱志伟和戒毒所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其症状明显缓解。

“再也不会碰这个东西了,我想告诉大家,千万别碰毒品!”小武告诉记者:“我当年因为好奇,也是因为虚荣心,觉得吸食毒品有档次,但是真的吸毒成瘾后,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当说到年迈的父母时,他流下了眼泪。

“这些戒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又是受毒品毒害的病人。对于我们来说,既要通过严格管理让他们尽快脱离毒瘾,更要教育和引导他们,建立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回到社会的信心。”朱志伟说:“这就是我的工作。”

打通救治吸毒者的“心灵之路”

“一些戒毒者晚上睡不着,我们就和他们谈心,有时候他们想家了,我们还可以安慰开导下他们,慢慢地就和他们成为朋友了,他们就会信任你。有些年龄还小,我们就把他们当自己的孩子来对待。”朱志伟说,要用真情打通救治吸毒者的“心灵之路”。

戒毒人员小月(化名)今年22岁,本是艺术学院的高材生。然而,从第一次喝下加入“冰毒”的饮料后她便再难自拔,最终被送到了戒毒所。

入所时,面对民警,小月沉默不语。回到戒室后,她在所里发的笔记本上画满眼睛、刀和各种狂乱的语句。不久,小月突然在戒室内独自发笑,然后突然朝门一头撞去。有人认为,她是想通过自残达到出所治疗的目的,但朱志伟却通过再三分析她的表现,结合她离奇的绘画作品,判断这是冰毒造成的精神症状。经过会诊,果然,小月当天产生了幻觉,听到有人呼唤她,所以才不顾一切地撞门。

朱志伟检查后发现小月的恐怖、敌对、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十分严重。要帮助她就必须帮她找到真实的心理需求,再调动她内部自我激励因素去重建认知与生活理念。通过生活照料和日常交流,朱志伟了解到小月的生母在其13岁时因故离世,随后其生父再娶,组成新的家庭。小月对生母有着极深的感情,而母亲离世与父亲再娶,对她造成了巨大打击。朱志伟分析,经历太多坎坷的小月强烈的情感需求始终未能得到有效满足,所以,要彻底消除小月的毒瘾,必须要让她与生父恢复感情。

在戒毒所的安排下,小月的生父来所看望小月,并表示会一直陪伴她戒除毒瘾。探视结束后,小月扑进朱志伟的怀里放声大哭。随后,她积极配合治疗,还写下了长达十页的戒毒感言。她写道:“在我被毒品折磨失去尊严的时候,是民警拯救了我的躯体和灵魂。唯有永远拒绝毒品,才能报答我今生的恩人。”

帮助吸毒人员戒除“心瘾”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每个月里都有一天,戒毒所橄榄叶活动室里会传出温馨的生日歌。朱志伟介绍,这是戒毒所为戒毒人员精心安排的集体生日会。生日会都会重点强化活动的仪式感,安排丰富的集体心理治疗活动,力求让戒毒人员体验到难忘的人生感受。朱志伟说,帮助他们戒掉心瘾,寻求找到改变的动机,是一切治疗的目标。

在如何帮助吸毒人员戒除心瘾的探索上,朱志伟进行了无数尝试。从最早的向日葵治疗社区、向日葵阳光社区、致远号康复社区,到如今赫赫有名的橄榄叶心理工作室、禁毒教育展厅、橄榄叶禁毒文化广场,朱志伟不仅参与各项创建工作、定期开展会诊与回访,还在闲暇时间创作上百首诗歌、散文和歌曲,为他们填补精神的空白。经过朱志伟和同事们的努力,有的从脾气不好的“打架王”,变成了诗歌大赛的获奖选手;有的从整天把责任推给父母、与父母对着干的坏孩子,变成每周坚持给父母写信、嘘寒问暖的孝子;更有一度仇视社会、痛恨社会的边缘化人物,变成现在号召戒毒人员检举揭发涉毒违法犯罪线索的重大立功人员。

除日常工作,朱志伟还经常去电视台和禁毒教育高校联盟宣讲禁毒知识、开展专业培训。她谢绝了社会上很多高薪高职聘请,因为她从来没有动摇过当初的选择。“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而来,我的使命就是和全社会一道,帮助那些在毒海中挣扎的人脱离痛苦,回归日常。”朱志伟说。

从事戒毒工作的19年间,朱志伟参考国际上的成熟经验,创新了一整套强制隔离戒毒所独有的新型毒品戒毒模式与系统治疗方法,被国际禁毒署誉为“亚洲最好”。为解决女性新型毒品吸食者严重的情绪障碍问题,她将刚刚兴起的音乐治疗技术融入整体治疗方案,创建了“打击乐治疗女性苯丙胺依赖者”的治疗新方法,对吸毒人员强迫、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显著改善。她与有关单位合作,建立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载体的认知治疗手段和整套软件评估系统,为后期戒毒方案设计提供了较高准确度的病理及精神状况依据。这期间,她还在国家级杂志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并获得“北京优秀中青年医师”荣誉称号,这是属于北京市医师的最高荣誉。

□本报记者 闫长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