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生命的告别
老党员的清气
衣服的故事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0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衣服的故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借衣服是常事。邻居王大哥在县城上班,结婚时买了一件中山装,口袋里插着两根钢笔。也是王大哥为人和善,有求必应,这件中山装自从他结婚后,自己穿的时间还没有借出去的时间长,大半个村的人也不管合身不合身,纷纷来借,相亲的、订婚的、结婚的来借,走亲戚、参加婚礼、去镇里开会的也要借。有点儿文化的插上钢笔,没文化的把钢笔去掉。有个文盲不知是忘去了,还是故意装着有文化,也插着钢笔去相亲,没想到女方问他钢笔是啥牌子的,他竟然答不上来,结果也没相成亲。

改革开放后,我大哥结婚,母亲本想去借王大哥的中山装,父亲说:“还是别借了,上个月小柱子结婚穿着那件中山装,我看都旧得不像样了。”哥哥也说:“现在结婚有几个人穿中山装?城里结婚都穿西服了。”“那咋办?”母亲有些发愁。“买!”父亲咬咬牙说:“哪怕借点儿钱,咱也买件西服,儿子脸上有光,我们脸上也有光,过后还能借给别人穿。”可是出乎父亲意料,那件西服只借出去了三次就没人借了,因为改革开放,人们手里很快有了钱,买西服的人迅速多起来了。

虽然没人借衣服了,但人们还是刚刚吃饱穿暖,没几件多余的衣服,更别说平时穿好的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上小学时比较淘气,爬高上低,衣服没少磨破,那时,每天晚上母亲忙完家务,在昏黄的电灯(为了省电)下给我补衣服成了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虽然我穿的是哥哥小时候的衣服,虽然衣服上补了很多补丁,但这也没什么,很多同学都是这样,没人笑话。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大人小孩,很少见到穿补丁衣服的人了。小孩子也不再盼着过年穿新衣服了,因为人们的腰包鼓了,县城建有大型服装市场,平时买衣服的人都是熙熙攘攘,款式也越来越新潮了。以前很多人为了省钱,买布做衣服,而这时因为买衣服既方便,又比做衣服贵不了多少,做工还精细,所以裁缝店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

到了新世纪,人们的穿着更加时尚了,城乡差距从衣着上已不能分辨了,每家的衣柜都塞得满满的,春夏秋冬、厚薄丝棉、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家家都可以开个服装店了,稍微旧一些的衣服要么捐给灾区或贫困地区,要么都当抹布用了。前几天,侄女穿了一件露着膝盖的牛仔裤,八十多岁的母亲见了,还说:“你这是咋了?现在谁还穿烂衣服?”哥哥笑着说:“她脑子没毛病,现在时兴这衣服。”“咋又回到旧社会了呢?”看着母亲困惑的样子,我们都笑了……

□寇俊杰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