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工作要“走路”,更要“走心”。干部用“走心”换取职工的“安心”、“开心”,才是新形势下坚持家访工作的“核心”。
干部家访,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形式之一,也是工会贴近职工群众的一种工作方法,但近年来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原因无他——在人们日益重视个人隐私,追求自我空间的今天,走门入户“做工作”的方法显得“不合时宜”了。特别是90后、00后一代年轻职工,对于这种以了解个人信息乃至心理活动为目的的做法并不欢迎,甚至反感、抵触,家访活动自然难以为继。
然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家访确实能够产生在工作环境中谈话得不到的效果——干部走进职工家里,用拉家常的方式与职工及家属交流、沟通,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加深了彼此的理解,能够使职工感受到来自企业的人情“温度”,增强归属感;家访还有助于促进家人之间的理解,增进彼此的体贴、关心和包容,同时有利于家访者对职工思想状况、家庭责任的掌握,与家属共同做好思想工作。因此,家访工作不能丢。
新形势下怎样改进旧方法?老传统如何发挥新作用?成了思想政治工作、工会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破解这个新课题,首先要面对实际,分析不同年龄的职工对家访工作的不同态度,以及相同年龄的职工能够接受什么与不能接受什么。譬如,新入职的青年职工崇尚自我,思想活跃,不愿被束缚、“被命令”;有了几年工作经历的职工,考虑更多的是个人职业发展,陷于困惑又不愿意流露;而中年职工则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工作与家庭压力,有困难也难以启齿;即使是相同的年龄,有的人可能在物质生活方面遇到了困难,也可能是精神需求发生了问题……不同的人对于干部家访肯定会有不同的态度,家访工作必须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破解这个新课题,家访者要有新思维、新观念,不能因循守旧,空谈大道理。家访工作也要与时俱进,适应变化了的时代。譬如,要学点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如果既能够找准职工或其家庭的心结、“痛点”,又能够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或问题;既充分尊重职工的意愿,注意保护职工隐私,又能够打开他(她)的心扉,何愁家访不受欢迎?要懂一点“时尚”,包括语言和行为方式。与年轻人打交道,而且要“探究”其内心世界,如果家访者的思想、语言或行为陈旧老套,与年轻人的生活脱节,不要说思想工作,恐怕连接近都难以做到。
破解这个新课题,并不意味着丢掉过去所有的老办法,那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还是应该坚持。譬如曾被总结为经验的“必访必谈”制度,(困难家庭必访、职工生病住院必访、家庭发生矛盾必访、婚丧嫁娶必访、出勤不正常必访、职工本人和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必访,职工思想波动必谈、受到批评处分必谈、发生违纪违章必谈,等等)这些情况下,往往就是职工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当领导、工会的同志及时出现在他们面前,坐在“炕头儿”推心置腹时,家访肯定受欢迎,工作肯定有成效。
家访工作要“走路”,更要“走心”。干部用“走心”换取职工的“安心”、“开心”,才是新形势下坚持家访工作的“核心”。
□张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