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职工维权当建好工会法律监督员队伍
假阳澄湖大闸蟹横行 监管应快“撒网”
中秋过后说月饼
治校外培训乱象 需要重拳出击
“家长学校”
向节日价格欺诈行为“亮剑”
黄金周将至 别忽视旅游安全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9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秋过后说月饼

 

中秋节过完了,喧闹一时的月饼“营销大战”瞬间烟消云散。许多人为吃不了的月饼发愁时,厂家、商家更为如何消解库存想辙。此情此景年年有,虽然不断花样翻新,却在年年重演,是不是应该检讨一下了?

中秋节吃月饼,象征着团圆、和睦,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月饼曾是“稀罕物”,食用价值甚至超过象征意义。那时人们讨论月饼问题,不是如何处理剩余,而是怎样保证供应。如今物质丰富,月饼成了节日点缀,厂家、商家要千方百计迎合消费需要,想方设法推销出去。但是,无论怎样花样翻新,月饼终究离不开油、糖、面,对于日益讲求健康的消费者来说,已经大大削减了吸引力,只能作为一种象征,“点心”而已。即便如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连这“象征”都没有了兴趣。

如果仅仅出于象征意义而生产、消费月饼,厂家、商家还不至于年年“大战”,因为市场有限,无利可图,平衡产销就够了。问题在于,如今的月饼在象征意义之外,又增添了有明显功利色彩的社交和礼品属性,使得月饼市场有了新的扩张空间,随之而来的当然是丰厚的利润,这才是每年月饼营销之所以要“大战”的根本原因。即使节后可能出现积压,此前的高额利润也足以令厂家、商家趋之若鹜了。更何况,积压的月饼可以转卖到偏远农村,或将馅料重新制作成其他糕点。那是“商业机密”,外人不得而知。

弄清楚月饼市场变化的来龙去脉和“奥妙”所在,消费者应该清醒一些了。办社交、送礼品,大可不必在区区月饼上下功夫,月饼本来就是点心,“点到为止”足矣,何苦被厂家、商家牵着跑?消费者转向了,厂家、商家自会调整其营销策略,月饼也不必年年再“战”了。

□一刀(资深媒体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