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个月饼的自述
中秋时节话饼模
故乡的月亮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9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秋时节话饼模
——读《小点心,大文化》
 

月饼模,顾名思义,就是制作月饼的模具。它是传统工艺制作月饼必不可少的器具。

记得小时候,中秋将临,家家户户都忙着打模。大家把小麦面粉与豆油和在一起做皮,面粉发好后揉成长条,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用擀面杖一一擀成圆饼,把白糖、红糖、芝麻、碎花生、桂花干等拌在一起做馅,再把包着馅料的面饼边缘紧捏在一起,月饼的雏形就出来了。小孩们都爱“帮忙”,小心地往月饼模子里放面团,边放边轻轻挤压,等到月饼烘烤后从模子里出来了,开心的笑声随风飘荡。

对月饼模的美好回忆,让我一眼看见《小点心,大文化》这本书就很感兴趣。该书是于小菓的创始人、设计师于进江编著的。于进江历时四年从全国各地精选了四千余块古代点心模具,加以整理和展示,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具进行了艺术化的拍摄和呈现,图文并茂,随手翻阅,就能经历一次美的享受。

现在能找到的月饼模几乎都是明清的产物,主要是与饼模材质的耐久性有关,大多为杜梨木所制。杜梨木又叫“杜木”,木纹纤细、板面光滑、便于雕琢且不易开裂,可以长期保存。

除了杜梨木,民间也常选用枣木、杏木。木料选好之后,要锯成大约20厘米厚的坯料,根据计划好的月饼造型,刻出初步轮廓,即俗称的“开方”;接着是“打边牙”,在饼模四周刻制出排列整齐的花纹,这道工序不仅可以增强月饼的装饰性,而且便于月饼顺利脱离饼模;最后一道是最关键且最繁琐的,那就是月饼模的正面图案,一般都由老师傅亲自操刀,从立意的体现,到刻制工艺水平的展现等,精雕细琢,决不能有丝毫疏忽。

我国有着悠久的点心文化,月饼是其中最具代表的种类。这本书除了讲月饼,还讲了其他点心及其历史。周朝时,孔夫子做了极好的表率,和合文化的萌芽为点心用于伴手礼创造了前提。

汉代时,相传张骞从西域引进了胡麻(芝麻),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的点心模具刻着很多“长生”符号;隋唐时,“赍字五色饼”雕琢“刻木莲花,藕禽兽形按成之”,饼的表面印有美观的花纹图案,很多文献还记载了八月十五吃“饼”的习俗;明代十分注重仪式感,点心祭月成为时尚,苏式点心风行一时;到了清代,满汉结合,西点东渐,模具上的广寒宫成了晋商大院,寓意生意平顺、家族安康;时代更迭,中国历史文化依然在点心上雕刻着痕迹。大丰收、合作社、抗美援朝等时代题材,都透过一块点心模具表现得淋漓尽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点心伴随着中国人的每一个日常。

这些纹理斑驳的饼模,不仅是当时百姓人家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它还体现、包涵了丰厚的文化寓意。正如作者所说,“一块点心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小点心,大文化》发散传统民俗的魅力。随着近几年DIY休闲活动逐渐兴起,饼模悄悄地回来了。当饼模和生活相融合,它所传承的中华点心文化更具有生命力,凝聚了更多文化价值。

□夏雨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