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无心的话 全心的爱
教学“助手”的升级
梁实秋一诺千金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8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学“助手”的升级

 

去年我到北京市教委史志办档案馆参观,里面陈列着一个世纪以来首都教育发展的图片、文物、办公用品。我看到馆内珍贵的教育史料,还看到参加工作时用过的小黑板、油印机、铁钟成为展品,顿感亲切,停下来看了很久。看着这些熟悉的办公用品,将我的思绪带到30多年前的教学场景中。这些物品现在都很斑驳,但如同教育的标识一样,见证着首都城乡教育砥砺前行的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从县城师范毕业分配到乡村小学教书。走进校园,看到的是低矮的土墙围着几排房子。老校长介绍,房子是给上山下乡知青盖的,他们走后改成小学。教学设备是什么呢?教室里除了一块坑坑洼洼石灰抹的黑板外,就是每班配上两块小黑板。小黑板是用废旧木材钉的,写字很干涩。三两天就需要用墨汁兑水刷刷,否则就像上了年纪人的头发一样,灰白中夹杂着点点黑色。我在课前把课堂要讲的例题、生字写到小黑板中,讲到相关内容就把小黑板挂到大黑板上面的铁钉上。记得学校领导第一次听我们新老师讲课,我因为紧张,把小黑板挂在钉子边上。还没等我转身,小黑板“啪”地滑下来,我伸手一接,小黑板上的粉笔沫蹭了前襟衣袖。学生有些发愣,我赶紧说:“小黑板与我这样亲密接触,你们快看看上面是什么问题?”我重新挂上小黑板。学生听我一说,立即从看我转而睁大眼睛看上面的内容,听讲更专注了。后来听课领导点评时还说,你作为一个新老师,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很从容。从那以后,我讲课用小黑板的次数更多,也更得心应手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我调到县城小学。校园里一栋三层教学楼刚刚建成,教室安装淡绿色玻璃钢黑板,让我兴奋不已。拿着粉笔书写,又舒适又清晰,像乐谱上的音符跳跃着,又像绿色的田野一行一行地耘苗,很享受板书的过程。每天下班前,我都把第二天早读的内容写出来,有时写上一首古诗或一副对联,让这些知识的小溪,通过绿色黑板这个溪道,汩汩地润泽孩子们求知的心田。每班还配一台投影仪,上课时,把彩笔写好的幻灯片一放,醒目地投到黑板一侧的白墙上,比小黑板效果好多了,也不担心它掉下来。测试的卷子经历铅字打印、速印、复印等变化,越来越便捷实用。

进入新世纪,教室里出现了实物投影、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讲课需要的图形、插图、实物等辅助材料,手指一点,魔力般来到学生面前,直观而形象。真可谓“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师生互动更加直接,学生上讲台用电子白板演示过程,或者把作业往投影上一放,教师解惑的过程全部透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教育时代已经到来。翻转课堂、云平台、电子书包……设备变化之快、手段之先进令人咂舌。通过智能终端采集数据;用微信做课堂调查;学生在平板电脑上练书法等方式运用到课堂。在这样的大背景中,教师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凸显出来。

时间的列车疾驰而过走到了新时代,社会高速发展,教育日新月异,我们曾经使用过的教学用品成为档案馆的展品,像一位老人在讲述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启迪我们憧憬着未来的绚丽画卷。

□赵文新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