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亲历北京公交运营调度之变
医者仁心
阎连科的心灵轨迹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8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者仁心

 

母亲准备好了四样礼物,让趁着过年去县医院感谢先生。性格执拗、乳毛未退的我,坚决不去,并说是先生误了父亲的病,才导致父亲的早逝。说着说着,我不禁伤心地哭起来。我的眼泪,像搅屎棍似的惹得母亲也眼泪吧嗒吧嗒起来。

“这不怪先生,你爸的命,就是先生给的。”母亲好半天才控制住情绪,一边用衣袖拭泪,一边慢悠悠地讲道。

“1978年,你爸突然病了,那时你还在吃奶,你爷爷又不在家。我用架子车拉着你爸去航天医院,住院费50元。筹不到钱的我干着急没办法,只好把人拉回家。过了半个多月,你爷才从外地回来,连夜出去借钱。第二天就去办住院手续,结果医生说把病耽误了,人没救了……当时听到这话,我感觉天都塌了,你爷爷愁得一夜之间头发全白。第二天,听说在大医院工作的先生回村了,你爷爷赶紧去找。先生看后,对你爷说,哥,你放心,没啥大问题。医院不收,我给看,保证给你把人治好。先生的话像镇定剂,让慌乱的一家人才稳住了心。也就是几副中药,花了不到二十元药钱,吃了大半年,你爸的病竟然好了。当年若不是先生,你爸早就没了,哪还有你弟你妹他们。”

母亲的话似乎点醒了我。记得那一年春节,已经是县医院院长的先生回家过年。闻讯而来看病的四乡八邻络绎不绝,让先生一家连一顿团圆饭都吃不消停,更别说出门走亲戚。先生的女儿很有意见,对上门求医者摔鼻子瞪眼,没有好脸色。先生当即批评女儿,说治病救人乃医者本分。农村人看个病不容易,若非迫不得已也不会登门求助的。他们来是对自己的信任,能帮助他们解除病痛也是人生一大幸事。虽然家人对先生的义诊颇有微词,但对上门求医者的态度却大为改观。

先生对所有的病人都是热情对待。望闻问切中嘘寒问暖,家长里短地聊。好像那不是在看病,更像是多年未见的故人共叙话肠,让人心里总是暖暖的,开的药还没有服用,病就似乎已经好了一半。

当然先生的医术也是精湛的,不仅不收诊治费,就连开的药都是经济实惠疗效最好的。村人们拿着药方,在村子就近的药铺花几元钱就治好了病。

对于先生的这种大义,乡邻们过意不去,掏钱拒收,送礼退回。乡里讲究春节给长辈送年粽,因为先生在村里辈分高,各家的谷物包着各家的心意,无法推辞的先生只好接收。据说,每年乡亲们送的年粽把先生家的笸箩堆得如山高。

关于先生的轶事,大多我是听来的。

那次,父亲感觉身体不适去找先生看病时,先生为父亲耽误了及时诊治而感到惋惜,但他还是想尽一切办法给父亲积极治疗,最大限度地减轻父亲的疼痛。

为了节约费用,先生开好药方让父亲在家养病,让在村里开诊所的侄子每天给父亲挂针,他每月骑着自行车来家给父亲会诊一次。虽然先生用尽了心,但还是没有保住父亲的命……

我是在县医院找到先生的。身为一院之长,先生以身作则,整个春节都在值班。当我将母亲准备好的礼品拿出来时,先生连连摆手。对于自己的回天无力,先生不停叹息。他说,父亲若早半年找他诊治,他一定有办法救治的。

虽然后来,我碰到过许多医生,既有私人诊所的,也有大医院的,但没有一个被我称作先生的。先生从院长位置上退休后,放弃了与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在家里继续义诊着,而他也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些药费。先生的门前没有任何招牌,但每天都有病人上门求医。已经七十多岁的人,依然坚持悬壶济世,用自己的大爱诠释着大医精诚。

□秦延安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