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群”有极多的益处,但是否建立“医患群”,则要看医生的意愿,不能强求,更不能对医生进行道德苛求。
随着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在生活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医患交流不局限于医院内,微信、QQ等社交软件里的医患沟通正在成为常态。医生、患者互加微信、QQ,群聊的情况增多,有的医生甚至存了近两千名患者的微信。对此,有医生认为,这些即时通信工具方便了医患交流,双方获益;有医生则坦言,占据了不少私人时间,并且通过互联网谈疾病“有风险”。但多数医生都表示,这些接地气、便捷的交流工具的确增进了医患沟通,不少医生和患者通过手机交流成了朋友。(8月19日《北京青年报》)
作为患者,是很希望和医生成为朋友的,也很希望医生能够建立“医患群”,既可以和其他病友交流,又可以向医生咨询医生。医生建立“医患群”,自然大受欢迎,但对于“医患群”却需要理性看待,千万别用“医患群”苛责医生,甚至用“医患群”道德绑架医生,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患者需要和医生进行沟通,需要得到更多的治疗信息。这是患者的共同心愿,从这个意义上说,“医患群”越多越好,恐怕患者都希望医生都能够建立“医患群”,或是加医生的微信,可以随时联系。不过,我们应该看到,医生建立“医患群”是看需要的,比如一些慢性病,无法在短时间内康复,且医生有精力有时间,如此,建立起“医患群”也未尝不可,医生在群中解答患者的疑问,可以对患者进行科普,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不是每一个医生都能够建立“医患群”,一方面医生的时间有限,如果过多的介入“医患群”,或是忙于解答患者问题,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众所周知,医生的工作很忙,工作强度大、压力重,经常加班,这使得医生无法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小家庭。医生的身体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前不久,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郭庆源夜班接诊38名患者,连续工作18小时,突发病症经4小时抢救无效死亡。据2017年不完全统计,见诸媒体的医生猝死案例就有31起。1月9日,中国医师协会发布《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我国三级医院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时,二级医院为51.13小时,大大超过每周40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同时,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医生能够休完法定年假,甚至还有4.4%的医生不知道自己有年休假。在这样的困境中,如果强求医生建立“医患群”是不合理的,另一方面医生的隐私也要受到保护。更重要的是,患者对医生要理解,如果因为医生没有及时解答问题而心生埋怨,反而不利于医患关系。
“医患群”有极多的益处,但是否建立“医患群”,则要看医生的意愿,不能强求,更不能对医生进行道德苛求。2017年11月,国务院通过了卫计委关于“设立中国医师节”的申请,于11月20日发布批复文件,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为“中国医师节”。这是从宏观层面给予医生幸福感和归属感。医生也是普通人,他们需要人文关怀,需要更多的权益保障。因此,要理性看待“医患群”。
□王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