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寻凉记
从永久牌到共享单车
■征稿启事
给灵魂一个搁浅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8年7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给灵魂一个搁浅
——读叶嘉莹《独陪明月看荷花》
 

酷暑夏日,烦闷难受。94岁的叶嘉莹《独陪明月看荷花》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发行,读过书中的内容,顿然似一股清风,袭向心间,似一股清流,注入血脉。聆听叶嘉莹在明月下看荷花的盛景,别样的意境,酝酿别样的人生感悟。

在这个世界上,也许很少人能够像叶嘉莹先生那样,永远有着旺盛的工作状态和饱满的热情。叶先生所到之处,必有诗心的传扬,必有精神的升华、境界的提升以及心灵的净化。从早年记录整理顾随先生的赠故都师友绝句十二首传习录,到教授诗词,以诗心、诗教、诗道等的光大弘扬作为持续一生的事业。

叶嘉莹于1974年回国,正值中美建交后两年,中国在外交的突破,让叶嘉莹对祖国有了更深的认识,毕竟中国才是她的根。于是,她写下《祖国长歌行》《纪事绝句二十四首》,记载了她对祖国的深深眷念。生活总是在奔波中行走,诗情总是在忙碌中蓄满,把诗词视作生命的她,克服生活困难,抛弃一切困扰,心与诗在一起,词与魂在一起,一篇篇诗词记录她的心路历程,对生活的理解,对朋友离去、对恩师的思念……

在南开大学任教了,她结束了候鸟式来往,把自己的事业重心完全放在了国内。她丰富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的由“为己”之学向着“为人”之学的转变,她的“颠倒之美”“弱德之美”等等,在喧嚣的生活氛围中无疑是清醒剂和提神剂。

“植本无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渡苍生。”是她写的《咏莲》,她对荷花情深意长。按她的话说,梦中得来的一句话,借用李商隐的诗,她出了“独陪明月看荷花”,加上她出生于“荷月”,小字为“荷”,独陪明月看荷花对她而言有了一种喻象的意味。这本书名是她妙手偶得,浸透了她对生活的理解,对诗的执着。

她在1943年夏写的《拟采莲曲》:“采莲复采莲,莲叶何田田。鼓棹入湖去,微吟自叩舷。湖云自舒卷,湖水自沦涟。相望不相即,相思云汉间。”或许她的人生就是荷花的象征,高洁于世,冷静思考于人间,把情感表达在诗词行间,不是简单的哀鸣和欢喜,而是来自内心的独白,读着她的诗,仿佛灵魂便走进了荷花境地,那里惟有明月当空,惟有荷花翩翩。心随着荷香自然溢着人世间的幸福感。

她在《高中毕业聚餐会后口占三绝》写道:“强饮离樽奈别何,言欢翻恨聚无多。都将珍重前途语,发作筵前一曲歌。歌罢方知强笑难,临风寂寞立更残。交游总角风云散,回首芸窗涕泗澜。握别灯阑夜已分,一弯斜月送归人。他年若作儿时忆,回梦春风此最真。”不时,随着荷花凋零,也失落起来,不管怎样,明月当空,该去的要去,该来的还要来。浩瀚长空,皎洁月光,清爽如故,那是对逝去时光最好的思念。

读完《独陪明月看荷花》,让我想起那个同样备尝人世艰辛的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境界。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守相伴,视诗词为生命,把人间的悲欢离合酝酿成笔下的诗词,给浮躁一份清冽,给高蹈一份平实,重要的是,给灵魂一个搁浅,拥有这样的人生,没有什么不满足,没有什么不可放下的了。

□张培胜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