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山公园东宫门入园,沿着林荫路向南而行,凉风扑面,顿觉清爽,使人感到这里的气温要比市区低了许多。当走到静翠湖畔时,满眼的葱郁,水清林翠。这里三面环山,山坡上是苍松翠柏,湖中有不少荷花,正悄然盛开。
由此向南走,是一座八角单檐攒尖顶的凉亭,上书三个大字“翠微亭”,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据传乾隆皇帝驻跸静宜园时巡游至此,见此地处于古树、绿荫、沟壑、山岩之间,可览四时之胜,以“入夏千章绿荫,禽声上下”为最,即兴赐名“翠微”,并建观景亭。《香山史话》称:“所谓翠微,即林木青绿之意,翠微山乃青翠的山,也泛指青翠之山色。”置身于翠微亭远眺,顿觉心情清爽而畅然。
在翠微亭小憩片刻后,再往前行,可便是去往香山最高峰——香炉峰的山道,掩映在绿树浓荫里,越往山上走,游人越少,给人一种清幽之感,使人感觉不到此时正是盛夏炎热之时。
沿着林荫山道拾阶而上,但见苍松翠柏,绿浪如涛。经过十八盘,再往上攀登,便登上了海拔575米的香炉峰。因这里地势陡峭,登攀艰难而俗称“鬼见愁”,即是香山的制高点,也是夏日里赏景的好地方。
站在山顶,远处是峰峦叠嶂的太行,千林绿树,一片秀丽。近看,满眼翠绿,琉璃宝塔、亭台楼阁,掩映在绿色的山林之中,香山美景尽收眼底。
极顶观景之后,沿着北侧的道路下山,走过2300多层台阶之后,来到公园北面的“知松园”景区。这里古松古柏,翠色浓郁,遮阴蔽日,“知松”便取意于《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静坐于松林中,既可以感受一份山风送来的清凉,也可以静听松涛之声。倚在挺拔的松树下,让风掠过脸颊,尽情地享受松风之凉意,松涛之俊美。
不经意间,天上忽然下起了雨,久闻“香山暮雨”是一种别样的意境。此时置身于香山,这雨下的正是时候。“静宜园二十八景”中曾有“雨香馆”一景,传说此处雨景最奇,当年乾隆皇帝来此赏雨。见雨来之时,苔草花木芬芳馥郁,沁人心脾,以雨之得利农桑为香命名,并题写了《雨香馆对雨》诗:“坐我雨香馆,山云送雨香。岩丛同臭味,涧叶竞芬芳。听瀑千琴奏,披襟六月凉。长空渺何极,纵目正苍茫。”
走在山林中,雨幕慢过眼帘,领略的是烟雨朦胧的风景。环顾山林四野,仿佛空气安静得有些凝固,夏日的风景在雨的洗涤中满目清新。独自一人站在雨里,品味着湿漉漉的景色,享受着天地间只属于一个人的清净。盛夏的酷热与难耐,此时已消失到九霄云外。
走出香山公园,来到紧邻的古刹碧云寺,明人陶允嘉曾用“西山一径三百寺,唯有碧云称纤秾”的诗句赞颂该寺。寺中不但有殿塔、亭坊,而且植被茂盛、草木掩映,还以清泉知名,是京西一处不可多得的消夏胜地。
进入水泉院,里面的景致好不清幽,院落的北面有一天然流泉,名“卓锡泉”。泉水自石缝中流出,汇而为池,每到雨季,水量很大,瀑飞石上,触石腾空如雾团结旋,流转飞洒,水珠四溅,可谓上有悬瀑下有深潭,谓之“龙湫”。加之翠竹环绕,形成“竹墅龙湫”之景观,为“宛平八景”之一。康熙皇帝曾多次驻跸碧云寺,并品饮卓锡泉之水,即兴写下《碧云寺临泉望月》:“碧云夜望月初圆,星斗辉煌照九天。滴流涓涓无止息,此心长使若清泉。”此时虽不是月圆之日,但清泉依旧。盛夏炎炎,山泉带着其特有的清凉。来到池边,掬一捧泉水,一饮而尽,畅快爽口。再掬一捧山泉水,一洗脸颊,醒目、提神、清脑。
古木荫森、泉溪流畅,独坐于泉边,静听泉水潺潺之声,暑气皆消,如入清凉世界,心中顿觉安静如真空。忽然想起乾隆皇帝曾过的那首《夏日香山》:“我到香山如读书,日新境会领徐徐。朱楼延爽当风峭,绿野含滋正雨余。”此时,我只感到香山的巍峨与夏日的风韵如此曼妙,投入其中,我行我素。或登高远眺,或寻幽访古,或暮雨品泉。
香山如书,富有诗情画意,而这夏日的香山,又如一部开卷的绿色大书,细细“读”过之后,使人获得一份心清气爽的满足。
□户力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