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村史馆到体验园 “过去的故事”带火民俗游
乾隆御赐八面鼓 传统龙鼓文化闻名遐迩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8年7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乾隆御赐八面鼓 传统龙鼓文化闻名遐迩

昌平区流村镇漆园村史馆
 

“出百望北四十里,西折斜入南谷,有聚焉,是名漆园。”这是清代著名学者孙成泽所著《天府广记》中的记载。漆园村拥有600余年的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村史博物馆的设立,有助于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让更多的村民记住乡愁。

漆园村史馆建成的时间不长,于去年年底建成并开放。展馆面积200多平方米, 走进村史馆,展板文字内容丰富,包括序言、村庄溯源、红色文化、历史古迹、村容村貌、乡村旅游、特色物产、历史沿革、领导关怀九个板块,讲述了漆园的发展历程。

在展品中,三面牛皮鼓非常引人瞩目。鼓直径达80余厘米,高40余厘米,鼓帮上刻着金龙。虽然年代久远,油漆有些剥落,但仍然可以清晰辨认出是一幅“二龙戏珠”图案。据村支部书记刘建民介绍,这三面鼓是清代乾隆年间御赐的。“当时御赐有八龙幡一顶,象征顶天立地。龙鼓六面,象征六六大顺。”漆园村民世代相传,精心保管,但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些文物还是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留传下来三面龙鼓中只有一面是完好的。

漆园龙鼓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今年80岁的朱福林从八九岁开始学习打鼓,是漆园龙鼓第七代传承人。朱福林老人教了很多徒弟打龙鼓。“龙鼓之乡,主要是传给乡里人。”老人说,选传承人的标准,品行是主要的,教的时候还要没有私心杂念,一心就是要想把鼓教好才行。为了保护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朱福林靠记忆整理了鼓谱,丰富多种打法,并无偿印发给村里人和幼儿园、学校,让这门乾隆年间传下来的传统龙鼓文化流传至今。现在,凡是区里、镇里有大型活动,漆园龙鼓都会亮相。

在铭记历史的板块,记载着抗日名录,共有42个人的名字。在京西抗日根据地,漆园村有四十多名青年参军参战。其中有参加百团大战的,有参加延安保卫战的,还有地下交通员冒死为党组织传递情报的……这些抗日英雄的名字都是李金满带领三名同志一家家走访、查阅资料得来的。李金满是漆园村村史博物馆展出素材的主要整理者之一,他从1990年开始在村里负责文化建设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为漆园村修村史村志。2017年,昌平区里统一组织修缮村史博物馆,他义务提供了自己整理的相关材料,包括村的来历、文化底蕴、村里的名人、铭志等。为了搜集包括抗日名录在内的资料,李金满还委托了朋友去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查阅资料、印证,保证村史内容的真实和可靠性。

村史馆开放后,村民过来参观,在抗日名录里看到了自己熟悉的名字,或是自己的爷爷、或是叔叔、或是弟弟,或是自己认识的人。“很骄傲,很自豪。”村民们都说:“另外也是对前辈寄托哀思和缅怀的一种形式。”

“咱们漆园的村史博物馆既要突出村庄的历史变迁,展现农耕民俗文化,也要挖掘红色经典,真实、客观地反映村庄发展的历史脉络,彰显地方特色。村史博物馆的建立,能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弘扬红色文化,让更多村民牢记过去、珍惜今日。”刘建民表示。

□本报记者 周美玉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