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村史馆到体验园 “过去的故事”带火民俗游
乾隆御赐八面鼓 传统龙鼓文化闻名遐迩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7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村史馆到体验园 “过去的故事”带火民俗游

顺义区南彩镇河北村村史陈列馆
 

“过来看,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土炕,这是妈妈小时候见过的缝纫机。”周六下午,在顺义区南彩镇河北村村史陈列馆里,在老式农具、织布机、老磨盘等难得一见的老物件前,很多父母不禁对孩子们讲起过去的故事。

这个陈列3000多件“古董”的时光长廊,被列为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加上同时配建的民俗文化体验园,立体生动的民俗大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永乐年间有一座超化寺,因香火旺盛,信众慷慨布施,逐渐有人在寺庙周边定居,最终形成村落,取名九元里。后因潮白河流经村南,九元里改名为河北村。如今,河北村坐落于顺义区的南彩镇,曾经的香火寺庙变成了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的北京最美乡村。

“河北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世世代代的民俗文化是村里的宝贵财富。”河北村工会联合会主席陶树林介绍,随着农民进城,一些农耕器具正慢慢散落,文化正逐步流失,为了保留和传承村里的文化传统,2014年,河北村建成乡情村史陈列室。

当时,经过村支部的积极倡导,老书记带头捐赠,举全村之力,村史馆捐赠成为村里当时一件大事,家家户户踊跃捐物,有的家里没有的还从远方亲戚家找……就这样,你一件,我一张,集中到一块,仅仅一个多月就把陈列馆摆的满满当当。

“很多东西不一定值钱,但是饱含了村民的一份感情。”这里每个老物件都用标签注上了捐赠者的姓名,有的老物件祖祖辈辈传了上百年。50多岁的刘婶子是河北村村民,她捐赠了家里的一面老式的小镜子,虽然镜面照不清楚了,镜子的红边和后面镶嵌的小鸟图案立体生动,看上去非常精巧。她说,这面镜子是她的嫁妆,一直精心保存,听说建村史馆就和其他几个物件一起捐了,在她看来,这是很好的怀旧方式。她几乎每天都要去陈列馆转转,一进去,仿佛就穿越到了过去的光景。

村史馆分为崇德向善、峥嵘岁月、党建引领、移风易俗、前程似锦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崇德向善展示的是村落最早建设由来以及超化寺遗留的物件,有一个斑驳的石经幢已经保留了460多年;峥嵘岁月、党建引领、移风易俗三个为主体部分,峥嵘岁月复原的是解放初期河北村普通农家小院的农耕生活,展示的物件有耕犁、锄头、鼓风机、藤条筐、小推车等农业器具,党建引领复原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生活的变迁,展示的物件有大喇叭、广播台、粮票、旧报纸、自行车、小黑白电视机等,移风易俗复原的是北方农村婚丧嫁娶、宴请酒席等风俗变迁。

“面塑用糯米粉、面粉和鸡蛋清作为主材料,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有难度。”在河北村村史馆一边,面人张第五代传人张会兵正在给孩子们上课。以村史馆为主体,早在2014年河北村就同时配建了民俗文化体验园,成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每逢春秋,众多中小学生会来这里体验,不仅可以看到过去的老物件,还能亲手推磨、犁地,还能跟大师学习面塑、剪纸、捏糖人、葫芦绘画等传统手工艺术。

“乡情村史陈列室,不仅要有丰富的展品留住历史,还要有活力,不仅能看,还要能玩,提高人气,把文化搞活。”陶树林介绍,河北村民俗园占地近千亩,建有农耕体验区、手工活动室、科普馆、娱乐拓展区等,真正让孩子们通过参观并亲自动手感受过去农村的民俗文化。

参观完村史馆,再逛逛民俗园,自民俗园开园以来,人气颇高,再加上定期举办春节庙会、清明民俗节等民俗活动,最高时日人流量达到6万余人,平均每天上万游客,其中大部分是家长带孩子来民俗体验。

□本报记者 张江艳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