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工体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我的笨父亲
将凡俗的生活写出深情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7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凡俗的生活写出深情
——读李修文《山河袈裟》有感
 

读李修文的《山河袈裟》如进一孤城,城内千军万马,我只一人独行。进城是颇为费事的一件事情,它虽不需要通行证,但不是心诚者是进不去的。从体裁来说,《山河袈裟》属于散文集,没有什么跌宕的剧情,故事断断续续,文字拉拉杂杂,它不像小说那么连贯,也不如诗歌那么空灵,读者常常要先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才行。但一旦进来了,就不愿再出去,或者无力再出去,即使它有疼痛感,这疼痛感愈发让你觉得生活的真实。

作为物件来讲,山河与袈裟,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将之搭配在一起,着实令人费解。好在作者在自序开篇中便就这个书名作了解释:“收录在此书里的文字,大都手写于十年来奔忙的途中,山林与小镇,寺院与片场,小旅馆与长途车站,以上种种,是为我的山河。在这些地方,我总是忍不住写下它们,越写,就越热爱写,写下它们既是本能,也是近在眼前的自我拯救。十年了,通过写下它们我总算彻底坐实了自己的命运:唯有写作,既是困顿里的正信,也是游方时的袈裟。”言至此处,我们对作者的本意有了一个模糊的轮廓,而接下来的阅读,则是轮廓下的眼耳口鼻和面部表情慢慢清晰的过程。

山河中是一个人、一段生活,袈裟下也是一个人、一段生活,唯一不同的是山河中的人是立着的、矛盾的、纠葛的,而袈裟下的人好似通通都放下了,选择了慈悲和原谅。时光荏苒,幸福也是一天,不幸也是一天,既然如此,且让自己从容一些吧,此即是作者的心语。

李修文的文字自然是美的。其文之美,一咏三叹,重章叠唱,回环曲折,读完了,尤觉余音在耳边环绕,从纸上一路杀到心上。散文的淡定从容,好比是平静的海面下潜藏的巨大暗流,它的蓄势待发比喷薄而出更有力量,更能打动人心。这一点被作者发挥到极致。

都说有血肉的故事听起来才不会乏味,作者深谙此理,亦从此处着力,赢得读者的情感认同。每个人每天都在造茧,然后又不断地破茧、逃离。在《桃李紫金冠》中,作者说:“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上一样都不存在,唯有回过头来,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我们每天都有可能面对许多无奈,而破解之道,只在自己,生活的安定从来就不只是衣食无忧而已,还有内心的从容安稳。

生活中,我们每天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发生大大小小的故事,由此拥有喜怒哀乐诸般情绪。而一个写作者对于这个世界的感知要较常人来得更加敏感。他们清楚地知道,深情未必都是温情,也有可能是伤情。于是,在作者笔下,在《一个母亲》《每次醒来,你都不在》诸文中,无论是为母则强的疯儿子的母亲,还是经历丧子之痛的父亲,都鲜活地立了起来。将凡俗的生活写出味道,写出深情,这是一个作家的修行,也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细想来,无助有时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故此,我们时常怀念一个人、一件事,这个人可能还在,也可能不在了,这件事可能发生在书本里,也可能发生在脑海里。感谢生命的折磨和无常,是它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坚韧。其实,杏花春雨江南是美的,破屋断壁残垣也可能是美的。穷愁痛苦是很多人都曾经历或者将要面临的实际困难,却未尝不是一次很好的历练机会。山河袈裟,生活就是参禅。这是我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知到的。

□潘玉毅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