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中考大作文题目之一是“请你任选一处古迹或一件文物,将‘____,让我心生敬意’补充完整”,看到这道题,京源学校初一学生张天翊乐了。昨天,她告诉记者:“虽然离中考还有两年,但我现在写这个题目不怵,有很多话可说。”她能这么自信,得益于学校从去年起开设的博物馆课程。
2017年,京源学校开始在五、六、七三个年级开设中小学一体化博物馆课程,课程安排在每周三的下午,设计了“走进前、走进中、走进后”三个环节,博览前,教师先通过现场考察针对性开发学习单,再引导学生预习、查阅资料、生成问题;博览中,教师组织学生去场馆学习;博览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形成成果,并开展班级、年级的博悟论坛。博物馆课程每月安排两次实地体验,每学年走进20家博物馆,三年下来一共去60家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京源学校校长白宏宽表示,借助京城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学校开设了博物馆课程体系,将其排入三个年级的课表,融合了多门学科知识,既激发了学生对博物馆的浓厚兴趣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又能启发教师的教学新思路,是对国家和本市新课改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要求的具体落实。下一步,学校计划开设博物馆课程“超市”,不同年级的学生有望“走馆”上课。
在学校的组织下,张天翊和同学去了故宫、老舍纪念馆、鲁迅故居等很多博物馆,她最喜欢故宫的畅音阁。她说,学校的博物馆课程倾向于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研究内容,比如去北京天文馆,她和几个同学就组成小组研究黑洞,与社会大课堂的“规定动作”不同。“因为参观过很多博物馆,了解到很多知识,很有感触,所以和同学聊起今年中考作文题,都觉得很亲切,有好多地方可以写。”
□本报记者 任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