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不能让性别歧视成职场硬伤
谨防“代餐”食品“代”走健康
对“野鸡大学” 不能只是公布名单
养老人才 也需精心“护理”
门票经济
给养生保健划“红线”正当其时
打击坑人理财广告 需要合力共治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6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谨防“代餐”食品“代”走健康

 

打着“天然、营养、低热量、能量持久”旗号,并宣称能够迅速有效减肥的代餐食品,因为迎合了当下一些女性崇尚减肥变美的消费心理,一时间风靡市场,在不断升温的“她经济”领域掀起一股热潮。而近段时间来,一些关于“代餐食品当饭吃,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的案例被媒体频频披露,再次引发公众对于代餐产品市场鱼龙混杂、标准不一、过分宣传等现状的担忧。(6月27日《工人日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对于减肥的女性朋友来说,更是渴求拥有一个曼妙的身材。但减肥却是一件难事,穷尽其能,遍寻减肥方法,未必奏效。这时候,一些号称能替代高热量、高脂肪正餐且营养均衡的食物,如代餐棒、代餐粉、代餐饼干等便应运而生,迅速走红于减肥族之间与网络平台,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这其实是正常的,毕竟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消费者多一项选择也是件好事。

不正常的是,不少减肥女性对代餐食品完全盲信。一种表现是,在购买使用代餐食品时,直接听取所谓的“减肥成功人士”的推荐,不管产品是否正宗,是否具有真实功效,一概拿来为我所用。实际上,代餐产品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存在过分宣传现象;相关部门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监管也匮乏;相关监测还显示,代餐类食品大多存在细菌污染等问题。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代餐市场规模已达200亿元,未来将达千亿元。这表明相关部门必须重视监管代餐食品,尽快改变其品牌众多,但缺乏相关认证标准与有效监管的局面。正如著名律师邱宝昌所说,如果代餐食品是保健食品,必须要有食药监部门的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可宣传在某些方面有辅助食疗或者辅助功效;如果是普通食品,就不能宣传特殊功效,没有蓝帽子标志,就不能宣传有减肥等功效。

□何勇海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