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已经离开我们六年多了,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他的音容笑貌时常会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他的“少说话、多做事,懂规矩、讲信用”的家风深刻影响着我,早已融进我的血液里,成为我人生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少说话、多做事”是父亲和母亲一生的写照。他们不仅仅自己这样做,也要求我们四兄弟从小时候、从每一件事做起。我的父亲建国初就参加了革命工作,是1952年的退伍老兵,这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但父亲当过公安兵的事却从没有对我们提起过。直到父亲去世后,我才意外地发现了父亲用布包裹着的一本退伍证和一本部队的笔记本。里面的字迹虽然发黄,但却保存完好,足见父亲对它们的珍爱。
父亲从小性格内向,但十分酷爱读书,不爱凑热闹。据村里的老人们讲,奶奶中年得子,对父亲疼爱有加,父亲喜爱读书写字,爷爷奶奶便把家里的所有积蓄全都用在了父亲身上。在我的老家农村,逢年过节有舞龙灯的习俗。每当外面锣鼓声声、爆竹震天,孩子们都争相围观,父亲却从不凑热闹,独自一人坐在厢房里看书,无论小伙伴们生拉硬拽,他死活都不肯迈出房门一步。因此,父亲在建国前一直念到了初中毕业,是全乡仅有的几个县中毕业的人之一。
建国后,奶奶为了锻炼父亲,更为了父亲的前途,毅然把她唯一的儿子——我的父亲送去了部队,父亲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由于有文化,退伍后父亲最早在老家乡政府当文书,村里人都说他将来前途无量,是个当领导的料。可两年后刚成立的地区渔场缺少一名会计,由于那里地处偏僻,条件艰苦,没有人愿意去,便找到了父亲,父亲二话没说卷起铺盖便去了渔场。刚站稳脚跟,乡粮管所老会计退休,乡里考虑到粮食关系千家万户,又把父亲调入粮管所。当时粮管所是个很吃香的单位,父亲工作严谨,经他手的几十万斤粮票一两不差。就在父亲工作风生水起的时候,乡里新成立了一个食品加工厂,起步创业维艰,急需人员。组织上又一次找到了父亲,老实沉默的父亲再一次服从了组织的决定,在加工厂一直干到退休。
父亲在家里也是少说多做,对家人关爱在心。母亲体弱多病,无法参加生产队劳动,就靠父亲那微薄的工资支撑着家里的大事小情,每年既要交清生产队的超支款,以换取生产队分配的口粮,又要保证我们四兄弟上学的费用和全家的日常开支。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幼小的我十分盼望父亲回家,因为每次父亲都会带回好吃的东西,哪怕是一小袋饼干、猪油渣或炸豆巴子,我都会觉得是世上最好的美味。有一年,父亲在单位分到了一书包桔子,他一个没吃全都带了回来,让我高兴了整整半个月。好在我们兄弟几个都很争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每年都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每当放假我们主动把奖状和成绩单给父亲看时,尽管他不说一句话,但从父亲的眼神中分明可以看出他的高兴和快乐。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会想起父亲在世时的点点滴滴。我的父亲,一个沉默的退伍老兵,有人说他死板,也有人说他很傻,但更多人对他的评价是“忠厚老实、办事认真、诚信可靠”。父亲一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其实我知道,父亲的沉默,是一个退伍老兵对组织的无限忠诚和绝对服从,是对工作的脚踏实地和任劳任怨。沉默寡言的父亲,只是不善于表达,他把对家人绵延不绝的爱,永远埋藏在心里。
我们四兄弟都遗传和继承了父亲的家风,从小爱读书,不凑热闹,诚实守信,在各自的岗位上踏实做事、规矩做人。如今我参加工作整整30周年,到了知天命的年龄。我回想自己走过的路,不管在哪个岗位工作,在哪座城市生活,离开家乡有多远,我一直都把父亲“少说话、多做事,懂规矩、讲信用”的家风当作我的人生信条,我也会把这一良好家风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钟庆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