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安全这工作确实挺招人烦的。人家好好的,你偏得往坏了说、让人往坏处准备,经常讲事故,还净给人找问题,谁都不爱听。”作为国网北京密云供电公司安全监察质量部主任,徐鹤立虽说知道这工作得罪人,但他更加知道,他必须要继续说、一直说,因为这份工作是有意义的,能帮助到别人的。
徐鹤立自2015年6月来到这个岗位后,三年间,国网北京密云供电公司安全管理基础不断夯实,违章发现率也逐年降低,企业安全长周期已经接近18年。
施工现场查隐患
从教育负责人开始
“不戴安全帽的、违章操作的,肯定都要给他们指出来。”虽然身为安全监察质量部主任,但徐鹤立要经常往施工现场跑,“不仅要查出安全隐患,教育纠正,还要给予帮助、指导。”
今年4月的一天,徐鹤立按照惯例到现场检查安全,他发现现场的施工队不仅技能差,而且组织上非常混乱。“有一个工人正在上杆,看动作就觉得特别笨拙,不熟练。”徐鹤立回忆道。
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必须使用地线进行保护,以免工人触电,因此也是安全检查的重点内容。看到施工现场管理上存在问题,他便找到几个工人询问:“今天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没有?”“你知道地线的保护范围吗?”几个问题问下来,工人回答得都不清不楚,徐鹤立一改温和的性情,板起脸严厉地逐一纠正。他还联系了施工队的负责人,让对方立即到现场,告知正确、安全的操作方法。
这位负责人态度很好,满口答应着“好的,好的”,但徐鹤立仍然不放心,约这位负责人三天后到办公室详谈,因为他担心对方只是口头上表态,从心里、从意识上仍然没有透彻理解安全的重要性。“施工队对我们可以说是又爱又恨,表面上都同意我说的,但是不是在敷衍我,后续能不能做到位,具体干活的人员水平行不行,这些都是隐患。”徐鹤立解释约谈负责人的缘由。
当天,徐鹤立不再讲现场施工中具体的安全操作方法,也没有再讲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而是从法律赋予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的责任开始讲起。他还讲解了近期社会上出现的案例,让对方了解一旦出了事故,他个人要承担的后果。徐鹤立用朋友的口吻,站在对方的立场进行了一番讲解,并建议对方找到专业的法律人士对管理体系进行分析。
在谈话时,徐鹤立明显感受到对方情绪上的变化。“开始还是有点敷衍我,但等我讲完这些案例后,他意识到严重性,开始真正重视安全这件事了。”谈话过后一段时间,一次现场检查时徐鹤立又碰到这位负责人,对方拉着他的手一直说感谢。此后,这位负责人手下的施工队安全管理做得更加到位,人员的安全培训更加细致,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极大地提升了。
“给一个负责人讲明白了,比抓多少现场隐患都更有效,也更能体现我工作的价值。”徐鹤立说。
治标还要治本
构建安全管理体系
“现场的隐患是表现,是标,我们的工作重点还要治本,抓日常的安全管理是基础。”徐鹤立说,不能仅限于查找现场违章,那样仅仅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有真正提升管理水平,才能促进一群人的改进。
通过深入调研,徐鹤立重新整合了安全巡检力量,并建立了日常巡查的评价指导体系。他为各个基层班组做了一个表格,把大家应该做的安全管理内容都列在上边,班组只要按表格来工作,就能做到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他和部门人员也会定期到基层班组巡查,给予评价和指导。
“我们从去年开始筹备,开展试点工作,随后完善了表格,让它的指导意义更强。”徐鹤立告诉记者,今年开始,这项工作已正式在全公司推开,基层班组也更明确了要做的工作。
不仅如此,针对各施工单位的管理,徐鹤立也不仅局限于检查施工现场,还要到施工单位的现场驻地,查看对方的日常安全管理情况。“到单位驻地检查,能够掌握第一手材料,要去检查员工教育培训的考试试卷、安全工器具等。”徐鹤立说。
在国网北京密云供电公司,各部门都设置了专兼职安全员,共有18名,在如何发挥好他们的作用上,徐鹤立也下了一番功夫,“这些安全员在我们下属单位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出来,对他们进行指导,让各单位的安全管理能力逐步提升。”
每周安全员们都会在各自部门内安排一个班组安全日,在当天专门说安全有关的事情。为让安全日组织得更有效率,徐鹤立经常给安全员们支招儿。“如果组织的像会议一样枯燥,上边说,下边不一定听,因此我们改变形式,用播放视频、现场操作、微信推送等方式,让大家能够真的听进去、学到东西。”
徐鹤立的微信关注了近30个安全方面的公众号,他经常翻看里边的知识。遇到好的文章、视频,他还会发送到安全员的微信群里,让大家一起跟着学。
密切关注天气
及时预警保电网安全
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是徐鹤立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每到春节和防汛度夏、度冬等特殊时段和恶劣天气期间,徐鹤立需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开展值守工作,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应急抢修,确保快速反应及时恢复供电。
徐鹤立手机里光是预报天气的APP就装了6个,虽说都是预报天气,但是来自不同数据源,预报所提前的时间不一样,精准到的乡镇也不同。中央气象台、北京气象台的微博、公众号、卫星气象图,徐鹤立都不放过,经常每天都要看上好几遍。
密云山区多,夏季雷雨多,小气候也多。徐鹤立不仅在岗位上经常盯着天气,就算回到家也时不时拿出手机“溜”一遍天气预报和云图,直到觉得没什么大事了才敢睡觉。有时觉得可能会有雷雨、大风,他就干脆直接再回到单位甚至睡在单位,因为觉得这样“心里踏实”。
“恶劣天气有可能会造成电网故障,让老百姓家里停电,对我们来说这是首先需要处理的,要立即抢修。”徐鹤立是组织应急的关键人,他要启动应急系统,让相关部门提前着手准备,安排人员上岗、准备抢修的工器具等,一旦出现故障及时抢修恢复供电。
除了应急响应外,特殊时段的值守徐鹤立也没少做,最近几年的除夕夜他都是在应急指挥中心度过的。“不光是我,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干电力的,打雷下雨、刮风下雪,别人都往家跑,我们却往单位跑。”徐鹤立说。
徐鹤立还组织编制和修订26项预案,组织各部门结合防汛度夏、煤改电保障等工作开展集中学习和讨论。他还着手对应急抢修队伍进行培训,加强应急装备、通信设备的管理和日常测试,确保随时可用,并积极开展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应急指挥能力和各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本报记者 刘欣欣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