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市林业种子苗木管理总站站长兼书记,姜英淑最近非常忙碌。为打造高质量城市森林,北京市2018年已启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未来有望将北京市的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5%以上。工程所需4500余万株苗木的90%可由北京本地供应,如何保障本地苗木高质量应用于造林绿化工程成为一项重要而具挑战性的工作。
1970年出生的姜英淑,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林木种苗行业管理工作21年来,在北京市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行业标准制定、育苗技术研究推广、产业转型提升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好苗木质量把关人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对于种苗行业来说,春季正是苗木出圃和植树造林的大好时机。这时的苗木市场最为活跃,也最是鱼龙混杂。每到此时,姜英淑就要领团队到有苗圃和造林工程的区去检查苗木质量。一天跑一两百公里也是常有的事。一到检查地点,她顾不上一路颠簸的疲惫,立刻打起精神投入到查阅资料和测量苗木指标上来。
姜英淑介绍说,苗木选择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和注重近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根据北京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结合多年园林绿化的实践经验,植物选择要坚持生物多样性,重视慢生与速生树种的合理比例;选择以乡土植物、落叶植物和乔木为主,耐旱耐寒性强的树种;以生态景观树种为主,食源、蜜源植物相结合,形成优美景观和稳定的生态群落。
“林木种苗是建设优质园林绿化工程的关键,关系到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的成败和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姜英淑经常告诫团队成员要严把质量关。“苗圃企业所出售的苗木要求质量可追溯,如果绿化工程单位所栽苗木质量不达标,工程不予以验收。”仅2018年上半年,她就带领团队清退不合格造林苗木3000余株。
搭建产业发展新平台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林业种苗,这是我们事业的关键。”姜英淑目前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平台搭建上。一方面,她带领团队,开展了北京市海棠国家种质资源库的资源平台信息整理录入、落实科技支撑专家等多项林木数据化平台建设;另一方面,她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想方设法让现有资源动起来、活起来、用起来,从支持北京林木种苗产业协会运营发展,到助推产学研一体化的落地生根,她始终奔忙在为行业信息流通、资源对接及高新技术推广应用搭建起良性互动平台的第一线。
近年来,她主抓的北京市平原地区规模化苗圃项目,自2014年初启动以来,受到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与认可。项目以“产苗、增绿、惠民”为发展理念,创新投融资机制,迄今已累计吸引社会资金60余亿元参与苗圃建设。
“平原地区规模化苗圃建设创新地将社会资本引入了绿化建设,既为社会资本提供了流动的新方向,又是对政府原有投融资模式的创新应用与有力补充,有效实现了资本盘活与优势互补。”姜英淑介绍说,“政府获得预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企业通过苗木生产经营获得回报,双方实现共赢。”
据介绍,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已完成新建500亩以上苗圃140处,使全市1000亩以上苗圃达到54处,在全市全面布局形成了苗木培育的四大重点分布区,不仅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提供坚实助力,更为精准扶贫、培育林业龙头企业、打造优势品牌、推动全国农产品优势区及特色小镇落地建设等产业提升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她也一直在为拓展产业发展方向做出积极探索。从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研究,到“北京市林木种质资源创新工程”酝酿启动;从“圃林一体化”课题的提出,到苗圃健身游憩、科普教育、休闲疗养的功能实践,无不体现出了姜英淑的战略眼光和勇于创新。
平衡中找到事业幸福感
熟悉姜英淑的人都说她是“家里家外一把好手”,谁能想到这个“5+2”“白+黑”工作忙不停的人,是如何培养出一个开朗活泼、品学兼优的乖巧女儿;是如何将一大家子打理得井井有条;又是如何在繁重的工作中保持热情洋溢的。
从女儿8岁起,因丈夫工作繁忙,姜英淑便担起了照顾全家老小的重担,她也总有办法将日子打理得红红火火。如今已读高一的女儿品学兼优、乖巧懂事。一赶上姜英淑身体不舒服,女儿总会放下书本,送水拿药地忙个不停。女儿说,自己要主动替父母分忧……每次回忆起这些,姜英淑总感到非常欣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姜英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
近年来,姜英淑主持或参加了“首都增彩延绿科技示范工程”“北京市林木种苗产业提升及‘圃林一体化’科技示范”“北京重要植物种质资源调查评价研究”“紫霞黄栌优新品种繁育推广示范”“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研究”“城市林业中杨树优新品种配置模式的推广示范”等多个项目,发表论文12篇,出版书籍2部,制定标准3个,撰写各种报告30余篇。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梁希奖1项,林业新品种权1项,北京市农委科技进步奖10余项等。姜英淑个人也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第十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北京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度首都绿化美化积极分子等称号。
□本报记者 李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