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机关单位“共享车位”值得借鉴
“世界杯协议书”体现的是生活智慧
别用“世界杯” 为难“林妹妹考生”
治理网络“虚假点评” 应追究“点评人”责任
钓鱼邮件
公共场所“头顶大事”不容忽视
特定场合交警 就该不苟言笑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6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用“世界杯” 为难“林妹妹考生”

 

6月17日,中山大学2018年综合评价录取面试举行,今年的面试题,既有趣又显社会性:中国为什么长期进不去世界杯;世界杯对举办国的影响和对人类的意义……多数考生表示,考题都是社会性问题,但是也有点让人懵。(6月18日《广州日报》)

对于“世界杯进考题”,网络上一片叫好之声,认为这种题目设计是接地气的,是实现创新的,考题设计就应该打破传统模式。对于“世界杯进考题”是创新的说法笔者是认同的。然而也必须关注的是,“世界杯进考题”考虑的并不周全,因为这种题目属于“个人爱好型题目”,不具有普遍意义,换句简单的话来表述就是:不是所有考生都是球迷。

当一所大学的综合评价录取面试,出现了“世界杯”考题的时候,虽然是创新,可是对于一部分考生来说,就是不公平的。比如说,很多男性考生喜欢“世界杯”,然而还有一部分男性考生不喜欢“世界杯”,面对“世界杯对人类的意义”这种考题,他们没有办法回答,即使回答也是胡乱回答。而更加不公平的是,大多数女性考生更不会关注“世界杯”,她们这些不关注“世界杯”的小女子,该如何回答对于她们来说“毫不知情”的题目?

综合评价录取面试,可以实现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必须具有广泛性意义,比如可以思考环保未来,可以思考司法公平,可以思考舌尖安全,因为这样的题目不仅接地气,而且具有广泛性,男性和女性都关注。

而“世界杯进考题”,则会导致事实上的不公平,因为不是所有考生都是球迷。别拿“世界杯对人类的意义”这类考题为难“林妹妹考生”。□郭元鹏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