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和父亲做“笔友”
父与子
人民利益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5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和父亲做“笔友”

 

时至今日,我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每当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会静下心来给父亲写封信,说说自己的想法,听听父亲的意见。在我看来,父亲已经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细细想来,我和父亲做这样的“笔友”已经二十多年了。不过,我和父亲写信的方式却是几经变化。

记得我在外地上学那会儿,电话在农村里还不算普及。在我们年轻学生中间,流行写信交笔友。我曾经因为在报纸上发表过一些文章,所以还收到过外省市不少同龄人的来信,通过书信,我们不但交流了思想,还开阔了视野。有一天,我突发奇想,父亲不在身边,我回家次数也少,平时遇到烦心事是不是也可以给父亲写信诉说一下。谁曾想,不久后我就收到了父亲的回信。父亲的来信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让我感到无比兴奋。一来二去,在那个电话还不普及的年代,我和父亲就成了特殊的“笔友”。

参加工作以后,我一直在基层单位锻炼。我们单位所处的行业比较艰苦,基层一线项目基本处于比较偏远的地方,那时候我与父亲书信往来不是很方便。而且有的时候尚未收到父亲的回信,我就已经调往其它项目了。我虽然和父亲经常保持电话联系,但昂贵的长途通话费用也着实让人揪心。

后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个人免费电子邮箱开始逐渐流行,可是父亲在老家无法使用。然而,没过多久,在一次通话中,父亲让我以后不用总打长途电话,可以给他发电子邮件。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父亲居然也用上了网络。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从此,我和父亲的沟通就转移到了电子邮件时代。

最近几年,智能手机端的即时通讯蓬勃兴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我还在犹豫是否教父亲使用智能手机的时候,父亲早已经自己悄悄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开始琢磨了。四年前的春节,我带着儿子回老家,我们一家三代人围坐在饭桌上其乐融融。席间,父亲突然拿出手机对我说:“把我的微信加上,以后你写的东西就发到我微信上。”我愣住了,70多岁的老父亲居然也学会了使用微信。我不得不感叹,在“互联网+”时代,城市和农村在某些方面已经没有了区别。这不,父亲现在又变成了我永远在线的微信好友。

从过去的“见字如面”到现在的“近在眼前”,我和父亲做“笔友”越来越方便快捷。而这只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的一个缩影,也是城乡差距日益缩小的一个明证。我和父亲这对特殊的“笔友”有幸成为了这个时代改革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者,这会让我们更加坚定自豪地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马银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