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人数达到975万人,比去年增加35万人。临近考试,为了确保2018年高考安全、平稳、有序进行,各地相继出台措施整肃考风考纪,如实行无线电监测设备全覆盖、7类物品禁入考场等,确保考试安全。(5月27日新华网)
随着高考临近,各地“绝招”频出,高科技成考场标配,严防考试作弊。在纪律最严的考场环境下,考生在考场内的作弊行为,已得到明显遏制。事实上,考场外的舞弊行为,比严密监视下的考场内更多,也更隐蔽。
随着考场纪律越来越严,一些考生家长,便将作弊的“主场”转向考场外,不惜花费巨资,去买试题,买分数、买关系,企图“买”来一个好大学。有了投机取巧的“需求者”,自然就会催生出招摇撞骗的“供给者”。以至于,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之徒,采取五花八门的欺诈手段,骗取考生家长的钱财。其实这些“供给者”的骗术并不高明,关键是“需求者”病急乱投医,不辨真伪就轻易上当受骗。特别是,自主招生的高校越来越多,但缺乏监管和透明度;对学生的加分标准也在不断变化,日益凸显出“滥加分”、“拼爹加分”等不公平现象。殊不知,这种政策性的营私舞弊行为,比考生及家长的作弊行为更可怕。
可见,高考防作弊,功夫更在考场外。换言之,整治考场外的舞弊行为,也应该“史上最严”。首先,监督和规范考生及其家长,在高考的起跑线上就要恪守诚信,重点打击涉及高考的违法行为,显得十分必要。更重要的是,应为高考制定一部比较全面的法律,对高考的命题、考试、录取等方面的诸多事项予以全面细致地规范,以减少作弊和不公平事件的发生。可以预料,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一些企图在高考过程中玩弄花招蒙混过关的考生,将逐渐失去了生存土壤。□汪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