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气清景明话清明
丰台工商分局大力推进消保维权多元化建设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4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气清景明话清明
和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节日更是有着不同的习俗。每到清明节,人们既有缅怀逝者的伤感,又有休闲踏青的欢颜,体现了中国人国与家共祭、哀与乐并存、敬与畏同在的独特心理情感。今年是清明作为国家法定假期的第10年,三天连休,相信爸爸妈妈们都有了时间陪伴孩子,只不过千万不要让电子产品占据了你们所有的时间,家长不妨通过各种活动带孩子过一个更有意义的清明小长假。

给孩子补一堂生命教育课

死生,大事也。清明节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民间又称之为祭祖节、鬼节等。每到清明总有一些家长非常纠结:一方面他们希望带着孩子去给亲人扫墓,体验慎终追远之情;但同时,一些家长又担心孩子对墓地感到害怕,对死亡产生恐惧。这个情况提醒我们,应当注意适时对孩子进行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价值和珍惜生命存在的教育。

●引导孩子学会感恩

清明祭祖,其内涵是孝文化。家长可以领着孩子向已逝的亲人送上思念与敬意,讲述亲人往昔的故事,给孩子提供孝文化环境。让孩子在故事和情境中看到父母的感恩,了解祭祀是表达生者对死者一种精神寄托的方式,去除孩子的恐惧感。在孩子体会感恩后,更要带孩子利用假期好好地陪伴尚健在的亲人。

●和孩子聊聊生老病死

别说孩子们恐惧死亡,就连大人也不会轻易去谈论死亡的话题。可是终究有一天,孩子会问到我们这个问题。孩子到了五六岁时,对生死有了明确感知,在清明节用亲情的“掩护”适当地聊这个话题可能是更好的选择。要注意的是,和年龄小的孩子讲述死亡,需要给孩子更多美好的想象空间,或者引入一些积极因素,如:通过锻炼等方式可以延缓衰老、要倍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等,以便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让孩子理解生命的价值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扫一扫烈士墓,献上一束花,给孩子讲讲先烈们的英雄故事,让孩子一方面了解更多有关国家民族的故事,一方面让孩子对生命的意义有多一层的理解。

和孩子在互动中体验节日文化

由于动画片和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孩子对于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记忆深刻,对于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原因无非是这些节日对于孩子们来说功能过于单一、缺乏代入感,所以家长们不妨通过学民俗知识、唱儿歌、做时令小食等互动方式让孩子获得新的成长。

●看民俗掌故

清明节和中元节、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各地清明节的习俗有些不同,家长可以通过外出旅行或在家看书籍、视频等方法,让孩子了解清明节的由来、中国农历的发展、老北京清明民俗等内容。此外,不仅仅是汉族,满族、赫哲族、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家长可以让孩子适度了解。

●读诗词、唱节气歌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清明》千古传唱。纵观中国文学史上,与清明节有关的古代诗词丰富多彩,相关的诗句也经常成为课文或作文中引用的内容。还有像节气歌是小学课本上就有的内容,通过过节亲身的体会,孩子更容易体会其中的情景,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尝试过一个舌尖上的节日

饮食,依然是我们这个民族人际交往、对外感知的重要环节。现在的清明节包含了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三个节俗。在寒食习俗中,如驴打滚、艾窝窝、糖耳朵、糖火烧、姜丝排叉、焦圈、馓子麻花、豌豆黄、螺丝转儿、奶油炸糕、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和萨其马,被誉为“寒食十三绝”,是最具代表性的老北京寒食习俗。节日期间,家长可以到老字号买回这些吃食给孩子。在品尝之余,更可以考虑采买原料,和孩子一起尝试着做一些绿色糕点,比如:做清明团子等,让孩子们全程参与,真实体验清明节的食俗文化。

带孩子到大自然感受春光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也是节日的日子。清明节因含有踏青、郊游的风俗,古人还把清明节叫作踏青节、三月节,因此,也是户外游览的好时节。

●踏青

我国古代将清明三候分为“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思是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回到了地下的洞中,鹌鹑开始增多,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一般清明前后,各类花朵绽放、景色优美,此时家长可以带孩子外出春游,和孩子讲述这些花朵的习性、知识,也可以让孩子闭目听风声、水声、鸟叫,也有一种别样的乐趣。

●养花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延迟”,清明也是种花种草最好的时候。此时可以教孩子参与到种植、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过程中,这可以加强孩子对自然的认知、形成责任感,进而了解生命的意义。

●玩传统游戏

清明的时候可以带孩子玩一些传统游戏,比如放风筝等。孩子不仅可以得到运动,还能缓解颈椎、视觉疲劳。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假如出现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不能出行,要及时跟孩子商量好。否则,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可能会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家长要随时考虑准备B方案。

□本报记者 李睦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