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一代学人的刚毅坚卓
王姐和她的“老伙计”
一生犁铧一世情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3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代学人的刚毅坚卓
——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回望一段历史,日记是最鲜活的资料。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中国学人砥砺奋进,钻研学术,培养人才,西南联合大学“刚毅坚卓”之精神,亦曾激励无数后人。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先生,在西南联大担任总务长,主持教务、校务等工作。期间,郑先生有坚持记日记的习惯。这部《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中华书局,2018年3月第1版),记载周详、行文严谨,集中体现了一代学人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当时,郑天挺先生负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各种工作、人事的纷繁错杂,其中矛盾棼丝难理之状况,可想而知。如经费的申请与分配、宿舍的建设与管理、岗位的设置与变动、教工的安顿与调动、学生的招收与教育……均需一一过问。郑先生朋友众多,他与梅贻琦、蒋梦麟、陈寅恪、冯友兰、傅斯年、潘光旦、钱穆、雷海宗、闻一多、林徽因、金岳霖、吴宓、吴文藻、朱自清、吴晗、梁漱溟等学者何时何地谈何问题日记都有记录。读之,可以看成是一代学人精进治学的精神风貌的忠实记录。

郑先生的日记,作为西南联大八年的生活记录,其中对当时学者的清贫与坚守,叙说至真。如1943年3月郑先生将赴重庆开会,没有合适的衣服可穿,其17日日记记载:“膺中来谈,以棉袍一件,托其夫人修理,五年未制新衣,领袖皆破,日日在校,人人皆穷,固无伤。”为了生计,有些教授还到处兼课,或者给报纸写无聊之文字,如郑先生1944年1月7日日记:“近半年来,小报无聊文字每千字酬二三百元,同人争先恐后,余甚耻之。”郑先生即使到了连吃一个鸡蛋都觉得奢侈的时候,也没有兼课,也不曾写过一篇“无聊文字”,践行着“君子固穷”的高尚品格。

郑先生关心民生疾苦,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入观察,在日记中记载了许多体现当时生活的信息。关于物价、薪资、补贴等的记载,变化的情况,如1938年9月16日上海日记:“独往绿阳春进膳,一菜一汤索价至一元八角,上海生活抑何贵也!”11月30日昆明日记:“独至小有天进膳,牛肉一簋,饭一盂,价一角五分。此近来最廉之一餐也。”待到抗战胜利后,物价飞涨,却倒了过来,昆明物价远远超过重庆、南京、上海,如1945年10月1日南京日记:“由店家介绍至美龙镇便饭。干贝炒蛋七十元,什景豆腐汤四十元,花雕半斤七十五元,饭三客三十元,此与昆明、重庆不可相衡也。”

教授们住得都很近,当然会经常串串门。所以在郑先生的日记中,记载了很多在朋友处“蹭”饭吃的愉快经历。1939年10月,当时北大文科研究所设在靛花巷,其中有一位助教叫郁泰然,为人极热心,做得一手好菜,尤其擅长做面食。他和郑先生成为舍友后,便经常邀请郑先生品尝他的手艺,日记中记载:“郁泰然自作饺子,畀余食之”;“泰然为作面,以寿余及莘田”;“晚泰然作肴馔数盂,过节”……战火纷飞的年代,教授们背井离乡,生活艰难,像这样串串门,去朋友家“蹭”顿便饭,一边品尝朋友的厨艺,一边畅快地聊天,想必是他们生活中的一种慰藉。

在日记里,郑先生对于父、母、妻子的生日、祭日,每次都登记。其对妻子的思念,可谓处处皆是。1940年4月28日日记:“余每梦亡室,多一恸而觉。亡室没于正月初七日,诸友多来相伴。正月十五日诸友皆归,儿辈已寝,余睹物心伤,悲悼无主。为亡室诵《金刚经》不下数百遍,而在北平陷落后尤多,此均无人知者。”日记中还写到,看到梅花,会想起,因为郑夫人另字“梅”;吃到扬州风味,会想起夫人之手艺;喝酒打牌过了头,会想起夫人之告诫;听闻其他女眷吵架,就忆及夫人之处世原则……这种思念,似乎已经内化为一种精神,一种执念。

现在回想起来,西南联大在战乱之中还能办得如此优秀,自然是值得赞叹。人们避而不谈的是,在战乱结束之后,没有哪一家大学能够再现西南联大的辉煌,个中缘故,细思令人浩叹。《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则体现了一代学人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的精神风貌,传承着一种历久弥坚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直到现在,仍值得我们学习!

□张光茫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