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上 岗
故乡的雪
村上春树的反思与担当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8年3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上春树的反思与担当
——读《刺杀骑士团长》
 

作为当代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村上春树有着广泛的书迷和受众。新书《刺杀骑士团长》(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后,更是掀起了一股热烈讨论的风潮。书中元素非常多,有流浪、暗杀、失踪、穿越、战争、婚变,自带奇幻和悬疑的属性,同时里面又交织着历史真相、战争的创伤、人的内心与救赎。

《刺杀骑士团长》借主人公“我”所遭遇的一系列扑朔迷离之事,徐徐展开了“不为人知”却又“众所周知”的历史真相,而这一切起源于“我”与一幅被有意束之高阁的日本画的偶遇。该画名为《刺杀骑士团长》,出自雨田具彦之手,描绘了歌剧《唐璜》“刺杀骑士团长”一幕。这幅血腥又深含无言意蕴的杰作,令“我”的灵魂为之震撼。由此,“我”被卷入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事件……夜半铃声与古庙洞口、神秘邻居免色涉与绘画班女学生秋川真理惠、“骑士团长”与“长面人”、现实世界与隐喻世界……村上春树用他擅长的层层剥开的写法,将读者步步引入奇妙之境。

时钟拨到上世纪30年代,兄长雨田具彦留学维也纳学画期间正值德奥合并,与奥地利恋人共同参加了反法西斯组织,因涉嫌密谋刺杀纳粹高官,不幸被捕,恋人被处以死刑,具彦亦受到残酷拷问。其弟雨田继彦性格老实,本应继续在大学深造、成为前途无量的钢琴家,不料因征兵卷入了南京大屠杀。他接到上级指令用军刀残杀俘虏,这在战时是无法抵抗的命令。战场上砍杀俘虏的一幕使其精神遭受重创,退伍后留下描述当时惨景的遗书决然选择自杀。然而这一切在当时被视为懦弱无能、羞于启齿的事情,遗书被悄悄地烧毁,承受着战争带来的精神苦痛的具彦,则将历史沉重的一幕神韵于画。

《刺杀骑士团长》里有明确的时间点:“3·11大地震的前几年”,明确的舞台:“神奈川县小田原郊外山上”,明确的第一人称视角:“36岁遭遇中年危机的我”,提到了明确的历史事件:“德奥合并”“水晶之夜”“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明确的日本社会大事件:3·11大地震、福岛核电站堆芯熔毁事故等。

村上说:“历史乃是之于国家的集体记忆。所以,将其作为过去的东西忘记或偷梁换柱是非常错误的。必须同历史修正主义动向抗争下去。小说家所能做的固然有限,但以故事这一形式抗争下去是可能的。”而这说明了人文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勇气。

村上的小说,一般在情节上保持克制,而又不会把写小说搞成说教。《刺杀骑士团长》完成的是一个“回环”叙述。“我”打开了什么,“我”经历了什么,“我”又亲手结束了经历的一切。故事结束时候,主人公与妻子重归于好,又过上了那种靠肖像画养家的平庸日子。村上的文学意境,常常以一种游离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微妙感受,让人深陷其中。小说里的人物,一方面离人间烟火近得离奇,另一方面,总会在某种状态下变得不那么真实,表露出一种“莫名其妙”的美学。

村上告诉世人,凡事都要寻求一个解决之道。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甚至逃避矛盾,可能是一些中年人与“危机”的相处之道。《刺杀骑士团长》的主人公刚开始选择的也是这一种。然而,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逃避实在不是解决之道。矛盾总会通过各种管道传输过来,就像躲在山上画画的“我”,终究发现了妻子与外人有染的“实锤”。只有“刺杀”人生的泡沫,才能倒逼自己与现实谈判。

那么村上新作到底新在哪里?首先是关于历史,尤其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述,村上明确质问40万人和10万人的区别到底在哪里?“日军在经历一番激战后占领了南京,在那里杀害了很多人……但无数市民被卷入战争甚至被杀害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表明村上对于那段黑暗历史的反省之心、对暴力和“恶”的反复拷问,表现出了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担当意识和战斗姿态。其次,村上的小说几乎全是开放式结尾,这回他觉得有必要来一个闭合,主人公“我”最后同孩子一起生活,但孩子生物学上的父亲是谁,对于“我”都无所谓。村上在小说中发现了比尊严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爱与悲悯。

小说的结尾,虽然日本画《刺杀骑士团长》在意外火灾中销声匿迹,但“我”已经深深铭记骑士团长曾存在过。最后,故事以“我”对身边睡着的孩子叮嘱“你相信比较好”这样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作为结语,传递出呼吁日本年轻人正视历史的信号,借此展现一个更为丰富和立体的村上春树,一个真正驾驭了小说写作的村上春树。

□高中梅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