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孩际外交
有一种爱, 叫妈妈装的 后备箱
关于吃喝的浪漫和执着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2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吃喝的浪漫和执着
——读《浪食记》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不管富贵还是贫穷,每天都得进食。中华美食蔚为大观,或许穷尽我们一生,也不能遍尝所有美味。譬如川菜就号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光代表性菜品就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更不用说那些散落在乡间的小吃。因此,作为一个吃货来说,除了在你长期居住的城市可逐个去试吃外,对于那些偶遇的城市,我们只能凭运气去寻找美味了。

事实上,只有那些长期出差的媒体人等,才可能遍尝各地美食。作家王恺是《三联生活周刊》前资深主笔,这些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已经修炼成了一个优雅而浪漫的吃货。在王恺最新出版的《浪食记》里,他以浪迹于食物间的亲身经历,将中国各地乃至世界隐蔽角落里的各样食材与烹饪方式娓娓道来,并在其间隐隐勾连出一个历史悠久、散落于民间的饮食秩序系统。

书中还收录了画家、书法家林曦为本书特别创作的食物题材绘画以及手抄《随园食单》,细腻温暖的画风与王恺的文字相得益彰。

《浪食记》辑录了《四川乡村菜里的温柔》等数十篇书写美食的文章,譬如在《四川乡村菜里的温柔》中,作者谈到了达州灯影牛肉、乐山跷脚牛肉、李庄蒜泥白肉和洞子口张凉粉。这些菜品谈不上川菜的代表性菜品,但却是普通老百姓老少咸宜的,甚至于它们已经成了当地餐饮界的招牌。

作者不仅谈到了菜品的色香味形,还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酝酿这些乡土菜的风土人情。譬如高庙古镇“这么一个小镇,没有孕育特殊的美味,却包含了四川固有的饮食体系:简朴的民间用料、大量的调味品和最扎实的做菜方法。”

让人难忘的是那些老食客,作者谈到同桌的老头,“甚为古怪,穿着华丽的棉袄,宽袍大袖的,简直是乡村里的异端。突然心惊,是晚辈为他准备的寿服吧。乡村中总有这种异类,都在狭小的区域生存,同伴们都知根底,反倒不奇怪。”乡村人的生活状态,跟城市的灯红酒绿有着不小的距离。作者带着挑剔的眼光审视这座古镇以及它的子民,算是真情流露,不过也有些大惊小怪了。

正如作者所言,本书并非餐馆指南,亦非菜谱,而更似一卷饮食浮世绘。文中所写食物不拘一格,从东北街边的烤羊肉串,到四川小镇的十年陈高粱,再到巴黎越南餐厅的一碗米线,大多为日常饮食,也有高级餐厅的精致美食。

作者写美食,亦写美食折射的人情世相,以及美食背后不同地区人群的文化与心理。围绕食物而展开的服务员、餐馆老板,以及食客的众生相纷呈于作者笔下。耐读的是作者充满机锋却又体贴入微的文字,慰藉的是你我于寂寞时渴望陪伴的身体与心灵。

写作的人长囿于词语的匮乏,而写到乏力,笔下的相似词句让人觉得惶惶不安。太相近了,带不来新意,像是嚼炖的半硬的牛蹄筋,嚼上几口,已滋味全无,但还是一块千疮百孔而不断的橡胶。

王恺在写吃上,有了突破。写吃,而不仅写吃。他将饮食体系和地域文化作为参照,让食物活在了当下。他自身的文化坐标,让他成不了唐鲁孙。而他也乐于对各地饮食做“细读”,找到隐藏的、边缘的地区的饮食与大体系之间的关联。这其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彭忠富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