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红条子压岁钱
每逢佳节被催婚
好家训是一生的正能量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2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好家训是一生的正能量
——读韩升《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家训又叫家规、家戒、家约,是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中国人的家训智慧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都是作为培养道德情操、规范行为举止的有效方式。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韩升教授《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一书,选取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事迹和典故,通过自己的历史研究展示诸家家训之精髓;用中国家规生动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引人深思,有利于读者从中汲取智慧、涵养家风、养护心灵。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国家的基础。只有这个基础稳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才能传承下去。因此,非常有必要将传统家训家风中的优秀部分进行创造性转化,用于我们当今社会。

作者身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先后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盛唐的背影》《寻找曹操》《中华家训》等系列节目,长期关注我国的教育体制,他主张现代教育应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要从家训家教中获得启示。他认为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重视家法与国法、和睦乡邻与宗族、孝敬父母、诗礼传家、修身齐家等观念,均在家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家训不是用来对外吹嘘和自我标榜的东西,它们只在家族内部传承,融合了社会行为准则和家族处世经验,少有大话虚饰,语言朴实、寓意深刻、寄望殷殷。

韩升教授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在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中,丰富的历史记载以及后世的诸多家族文献给了他重要的启示。他系统爬梳了传世的重要家训以及部分现存的家谱资料,结合相关世家大族的文献记载,将家训的内容融入历史情境中,用历史事实与家训内容相印证,写作了《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一书。全书跳脱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释读式模式,而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点面结合、寓理于情,让人读起来亲切踏实。

我国古代的家训文化起源甚早,周公首开中国家训的先河,他的《诫伯禽书》就是先秦家训的代表作。孔子看见经过庭院的儿子孔鲤,问他“学诗乎”“学礼乎”,并告诫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倡导“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宋朝史学家司马光《家范》云:“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清朝宰相张英在家书中写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书中,作者还列举了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对后代的遗训、汉武帝朝权臣霍光家族的覆灭、“关西孔子”杨震的家族兴盛等等。

韩升对此的总结是,我们的家训经过了千百年实践的检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历史上存在的许多名门望族,子孙兴、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家风正家训好。和平年代讲“仁义礼智信”,外敌入侵时讲“精忠报国”,为人一生,坦坦荡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清风明月,屹立苍穹。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古代家训的内容十分丰富,一则家训就是一段历史。这些家规、家训、家范蕴含着许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读书治学、立身成才之道,是中国人美好品质的凝聚,值得世人尊敬和景仰。

□钟芳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