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
3上一版  下一版4
 
凤凰谷里忆西游
春节出游留心细节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凤凰谷里忆西游
——访唐僧故里
 

一提到《西游记》,你马上会想到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人物形象,尤其是唐三藏给人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也许有人会问《西游记》里所描写的是否真有其人?别的且不说,单就唐三藏来说是真有其人的,他的老家在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

清  明乍过,倏忽谷雨。我们一行5人,由古都洛阳出发,乘车向陈河村奔驰。穿过伊洛河,翻越白云山,我们进入了缑氏镇东北的凤凰谷。

凤凰谷,谷底开阔平坦,清澈的马涧河由东南向西北穿谷而流,轻快柔和的丁冬声,如同千年古刹中传出的钟、磬、木鱼之声。阳光洒在河面上,层层涟漪泛出万点金光;白鹭在水边安闲地散步,蝶儿在花丛中翩翩飞舞。在那东崖桃花红如霞,西崖梨花白如雪的河谷里,有一座不大的村庄,几位老人正在村口一棵高大的泡桐树下对弈。这便是唐僧陈玄奘诞生的地方——陈河村了。

几位老人自豪地给我们讲述起有关唐三藏的故事:

隋唐两代,正是我国佛教史上的鼎盛时期。玄奘的父亲曾做过隋朝的江陵县令,母亲是一个贤淑的良母。在弟兄4人中,玄奘是老小,他们全家都信奉佛教。玄奘出家之前,俗名陈祎,他常常到二哥出家的净土寺听老和尚宣讲佛经,11岁也在净土寺削发受戒,法名玄奘。出家以后,他在学习、研究佛学理论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当时的经文翻译的不确切,有很多讹误。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心要亲自到印度取经。唐代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由洛阳到达长安。不久,他上表唐太宗,请求到印度取经,但未获准。贞观三年(公元629年),27岁的玄奘潜随在因遭冰雹而四处谋生的灾民队伍里,悄悄辞别京都,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他穿过白天“热风如火”、夜里“寒风如刀”、寸草不生的八百里流沙,翻过莽莽苍苍的葱岭,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佛教圣地——印度。

陈河村,现在有200来户人家,在村子西头,大约有20余户姓陈的,那便是当年陈家的后裔了。遗憾的是陈祎在何处呱呱坠地,童年的住室在哪里,谁也说不清了。在马涧河畔,有一座墓草青青的圆形坟丘,这是玄奘母亲的墓地。每年清明,陈河村的男女老少,都来给玄奘母亲的坟地扫墓、添土。

距墓地不远处,有一泓清水,叫“马蹄泉”。相传玄奘西天取经走后,一去十几年杳无音讯,他的母亲思子心切,每到夜阑人静,月挂中天,便常常在马涧河畔燃起一炷香,双手合十,遥望西天,默默为远在天涯的儿子祈祷。当玄奘重返故里探亲时,才知母亲早离人间,甚至坟墓也无迹可寻了,玄奘心里非常难过,便牵着白马,漫步在马涧河畔。忽然,他的白马仰天一声长啸,前蹄用力下踏,很快踏出了一个深深的土坑,土坑里涌出清泉,霎时间,哗哗的泉水便淹没了整个凤凰谷。待到大水退去之后,马涧河畔便留下了一个四季不干的“马蹄泉”,而在距“马蹄泉”不远的地方,玄奘母亲的坟墓显露出来了。据乡亲们说,马蹄泉正是玄奘母亲当年烧香祈祷的地方。而玄奘死后,并没有葬于故里。他于长安玉华寺圆寂,后葬于长安白鹿塬上……

早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僧人,不远万里,能在北印度曲女城举行的学术辩论会上,以他精深的佛学理论、渊博的知识,折服了所有的辩论对手,赢得了印度僧俗各界的极大尊崇。玄奘西行17年回国后,又把全部心血都用于译经事业。在将近20年中,他先后译出了佛教经、论75部,1335卷。他的译文严谨,流畅而又切合原意,独树一帜,被誉作“新译”。他所撰写的《大唐西域记》12卷,记载了他西行途中所亲历的110个国家,以及他所耳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理,域邑物产,名胜古迹,传说故事等,保存了关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以及其它中亚国家的极其宝贵的史料,曾被译为英、法、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历史上的名著之一;同时,玄奘还把老子所作的《道德经》译成了印度文字,加强了两大文明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玄奘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旅行家、翻译家和佛教学者。

□都重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