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职业院校岂可变身“职业中介”
春节“用工荒”在于管理思维“短视”
也说“100%满意度”
“定心丸”
春节消费季 要具备维权意识
职工普法工作应遍地开花
“民间艺人进课堂” 让教育更接地气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也说“100%满意度”

 

《人民日报》近日披露某地机关进行作风整顿整改情况测评,满意度高达100%,有人不以为然(莫如说“嗤之以鼻”);读者看了,估计也没人相信。因为,无论对一个人、一项工作、一个群体,100%的满意度几乎是难以企及的,何况还是常常为群众诟病的机关作风?人们的反应很正常。

这么高满意度是怎么来的呢?《人民日报》指出:“……个别地方和部门存在暗示引导、轮番劝说、送礼发奖等不良现象,影响了测评工作的可信度。”显然,这是指测评弄虚作假了。其实,这点儿“猫腻”大家心里都明白,懒得说而已。尽管人们没有足够的证据直接否定某些类似的统计数据,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数据的确不能反映真实的社情民意。

那么,造出虚假的100%满意度能够派上什么用场呢?如果因此而自得,甚至真的以为自己的工作很好了,那肯定是愚蠢的;如果把它作为考核的依据,则显然是无效的;如果以为群众或领导会以此评价其工作,又明摆着自欺欺人……如此说来,这100%的满意度就成了儿戏,没人当真。

作为反馈年度工作成效的方式之一,满意度测评是一项重要参考指标。这话没错儿,问题是如何操作。既然领导需要民意做“重要参考”,而大家对测评中的弄虚作假又心知肚明,为什么不设法改进一下呢?譬如,要保证测评参与者说真话,吐实情,在方案设计中就充分考虑到要有严密的程序、必要的措施;要保证统计数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抽样调查就充分考虑到代表性、覆盖面,防止以偏概全;即使是全员参与,对统计数据也要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等等。

又到岁末年初测评时,作为测评对象的操办者,不仅需要气魄和勇气,还需要智慧与诚意。当然,如果由第三方办理,则测评更具真实性。

□一刀(资深媒体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