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我们都曾头顶“冰花”
记忆深处的胡同范儿
玩“旅行青蛙” 想老爸老妈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深处的胡同范儿
——读刘一达《胡同范儿》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自“京味文学”的开创者老舍先生,到汪曾祺、邓友梅,再到肖复兴、刘恒、王朔……北京城在变,书写北京城的作者在变,作者笔端的北京城亦在变。最近,读作家刘一达散文集《胡同范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8年1月第1版),写记忆深处的胡同范儿,一页页穿透笔端的记忆里,有醇厚朴实的北京味儿,有人与城相互守望的脉脉温情。

“胡同是北京文化的根,四合院是北京文化的魂。”一座文脉绵长的城市,不能没有根;一座气度雍容的城市,不能没有魂。全书包括《捡煤核儿》《拉脏土》《老炮儿》《跑大棚》等,均是由“胡同范儿”引发出来的见闻与故事。刘一达以原汁原味的北京语言,描摹了一幅上世纪中后期,老北京胡同大院里的百姓世俗画卷。胡同的地是土的,但天是蓝的;胡同的墙是灰暗的,但人的心是亮堂的。胡同人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人们的生活却活得有滋有味儿。浓浓的人情味儿冲淡了穷日子的苦味儿;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与幽静,让胡同人享受到天子脚下的安闲与自在。

刘一达从小长在胡同,对北京文化有着刻骨铭心的热爱,逐渐形成了独有的京味儿语言风格。他以醇厚而细腻的笔触,书写老北京城里的世俗百态,还原记忆深处的胡同光影。这里的胡同是人间烟火气十足的,胡同里的范儿大气、宽容、厚道、局气。

面对近年来北京的城市格局重塑、建筑形态变革、传统风俗弱化、旧人旧事消逝,刘一达写道:“胡同文化是世界上独有的文化,‘胡同范儿’也有其唯一性。胡同文化已传承了八百多年,却历久弥新。它的深厚文化底蕴,让年轻一代感到新奇。”读之,如啜陈年美酒,语言的韵味令人不觉沉醉。

胡同的名字大都是老百姓自发起的,根据胡同的形状、里面住的人、有什么机构、有什么职务,或者有什么故事。比如象来街,也就是北京现在的长椿街,原来这里是明清时代饲养大象的地方。明清两朝,东南亚一些国家曾带大象来华,进贡皇帝,以示友好。明弘治八年,在宣武门内西南城根设立象房和演象所,驯养大象。所以这个地名叫象来街。牛街最初名为“冈上”,因地势低洼,常年积水,形成一片水乡,河道纵横,河道旁有一土冈高耸,当时称“冈上”。读来令人印象深刻。

何为胡同的“范儿”?刘一达解释:这是一个老北京话,出自戏剧术语。过去唱戏讲究文武场,文场主要是唱,武场就是打把式,武生在做动作前的准备活动叫“范儿”,比如在打旋儿前要运气。后来,“起范儿”被引申为一种“劲头儿”,同时也体现出某种心路、性格、气质等。“胡同”一词产生于元代,意味着北京人已经在胡同生活了800多年,800年积累下的胡同文化深沉、厚重,使得它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范儿”。

读完全书,感觉刘一达的文人情怀、史家眼光彰显无遗。在这浓浓人情的胡同范儿里,咂摸出一缕醇厚朴实的北京味儿,从容淡定中蕴着智慧和深刻,闲散温婉中透着幽默和锋芒!

□艾兴君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