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提高技工待遇 培养大国工匠
春节快递不打烊别遗忘“权益”
“考研热”冷思考
“潲水油”
基因检测乱象 呼唤监管尽快补位
提升全民急救素养应成为“必修课”
短视频不能为了“好玩” 就忽视安全风险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考研热”冷思考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达238万人,较上年增加18.4%,其中应届本科生131万人,占这届学生入学时总数383万人的三分之一,显然已经超出了正常的求学深造需求。即便如此,2015年以来,考研人数依然“三连涨”,今年为历年最高。

考研热得反常,直接原因就是本科毕业求职难。一方面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不适用就业需要,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提升门槛,非研究生莫入。前者又分两种情况,一是高考时学生只求录取,不问专业,更没有考虑过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二是学校只管招生,不问专业是否合理、课程是否更新。后者则因为本科生数量太多而符合要求的又太少,而且难免请托人情的麻烦。

以上分析看似颇为复杂,其实都可以归结到教育问题。试想:如果全社会的教育理念都是因材施教,培养有用之人、独立之人,而不是以学历为标签的“人才”,学生们何致为了分数、“名牌”而不顾个人的需求盲目就学?如果职业教育发达,对应市场需要,就业前景看好,学生们何致无选择地挤上高考“独木桥”?如果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到就业的需要,适时调整、更新,学生们毕业后何致找工作那么难?如果本科生就能够胜任工作,用人单位又何致在并不需要高学历的岗位聘用研究生?……

考研本来是为求知而深造,现在变成了为求职而“换脸”,通过换专业,换文凭达到换职业、换活法的目的,并且都奔高校云集、机会更多的沿海大城市而去,以致中西部地区某些地方院校、专业变成了学生的“考研基地”、“出路跳板”,加剧了不同区域教育水平的不平衡。这种状况不改变,终有一天研究生也会“过剩”,学生们是不是又该竞相去读博士呢?

□一刀(资深媒体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