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饺子哪儿去了
远去的掏粪工
母亲的哲学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2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的哲学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母亲一边双手翻飞摆弄着柳条,一边和我说着话。我知道母亲这是话里有话,一多半是说给我听呢。

前些日子,我利用双休日报了一个财会速成班,起初学的劲头十足,最初的激情过后,面对一些枯燥的数据,就失去了兴趣,有两三次没去,之后就再也不想去了,索性就荒芜了下去。

回乡时,母亲一询问起我这事,我就找了借口,我说所谓的学习,过程大于结果,享受了过程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拿到证,非要真的靠它吃饭,体验一下也不错。这话我说的很心虚,又很不以为然。母亲看着我没说话,在葡萄架下摆弄她的柳编,然后又说了这句话“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啊,闺女,这话和你说了二十多年了,一点都不进盐津呢。”

我母亲十二岁就会柳编,是十里八村出了名的好手艺。母亲说外婆家穷,外婆身体又不好,穷家舍业的,也没有个进项,家里日子不好过。外婆自小在山东会竹编,经常给人编席子赚点吃饭的钱。外婆就把竹编的技巧用在柳编上了,没事就让母亲去柳树丛割点柳条,撸了叶子,扒了皮,放在阴凉处盖上湿麻袋沤上一天,然后就开始拧拧编编的。几个筐篓虽然换不了大钱,但是拿到集市上,卖个几块钱,买点米面油盐酱醋的还是可以的。

母亲年轻时就靠着编筐篓支撑一家人的日常开销,越长大手艺越好。十八岁嫁给父亲后,编的更得心应手,琢磨起大物件来了。那时村子里家家都有仓房,仓房里储存的粮食都是用麻袋,只有我们家的仓房里面是柳编的粮囤子。粮囤子靠在仓房一角,又通风防止粮食发霉,又防老鼠盗,美观实用还结实,拿着簸箕往里一插,往起一端,一簸箕粮食就出来了,可比麻袋省事多了。

村子里好多男人都羡慕母亲的手艺,都会没事来瞧上几眼她的柳编,再顺便问一句,为啥她能编成,自己编不成呢?母亲说,不是你们不成,是你们没有足够的耐心把它干完,这东西越到最后越考验人的耐心,劲小了,松垮垮,劲大了,抽巴巴。始终不急不缓一个劲儿坚持到最后完工,也得个七八天才能编成又高又大又圆整的囤子。你们啊,整到一半嫌累的、嫌烦的、嫌苦的,就都放弃了,成了小筐小篓小囤子,这样的想法啥事儿也干不成啊。

母亲坚持编了几十年的筐筐篓篓,东西越编越精致,去年还上了电视,把那些筐筐篓篓的微缩了十几倍,一转身,就成了柳编工艺品,不再用它生产生活,而是摆在了城里华丽的房间里。母亲也收了一批妇女做学生,免费教她们编织这些东西。其中还有一个大学生,对民族工艺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来学柳编。她们问母亲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怎么能编好柳编,母亲还是那句话:“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到现在,母亲最后留下的几个学生,学到母亲的精髓也是这句话,我问她们啥意思,编筐篓的最后那道程序有那么重要吗?几个妇女腼腆地笑了,不是的,小宋老师,你母亲说的不是技术,她的意思是,重在坚持,只有坚持到最后收完口,才算是完成一件作品,如果没有坚持下去的勇气是走不到收口的那步的。重在收口,就是说凡事都要坚持到最后。

我恍然大悟,对平凡朴素的母亲肃然起敬。

□宋丽华 文/图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