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快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劳模被特聘为高校教授值得点赞
职场“年底恐慌症”是“时代阵痛”
“代驾”成“代价” 呼唤监管补位
年终检查评比 可以“瘦瘦身”
调研秀假调研
治理欠薪最主要的不是“讨”而是“防”
“外卖进高校” 意义大于争议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7年12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劳模被特聘为高校教授值得点赞

 

劳模被特聘为高校教授值得点赞,也值得进行推广。尤其是,将劳模(工匠)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担任学生人生导师、实习导师和职业导师,有利于将高校学子培养成为新一代劳模(工匠)。因此,期待着更多劳模成为中小学,以及更多高校的讲师和教授,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劳模精神。

日前,10位知名劳动模范,成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上海10所高校“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特聘教授。从2015年开始,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总工会下发了《关于开展“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的通知》,引导青少年学生崇敬劳模、学习劳模,崇尚劳动、热爱劳动。(12月8日 《工人日报》)

每一位劳模的背后,都有一个催人奋进的故事。劳模工匠精神进校园意义深远,一则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崇敬劳模、学习劳模,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二则通过劳模的言传身教,不仅能够使劳模精神得到传承,而且能够增强学子们的动手能力,为他们以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三则也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模、争当劳模的氛围。

据悉,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劳模(工匠)讲师团队伍建设,实行聘期制,每两年动态调整一次;还将,开展“学劳模、做工匠”师从劳模(工匠)活动,引导劳模(工匠)与在校大学生和优秀毕业生“双结对”。所以,此举不仅能够保障这些特聘教授的新鲜血液,而且对这些劳模(工匠)而言,在高等院校里传授知识,也未尝不是提高自己素质的契机。

劳模作为劳动者的杰出代表,劳模精神作为劳动精神的集中体现,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无论是工作事迹还是身边的生活故事,都是一种精神动能。将这种力量发扬光大,不仅需要劳模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宣讲活动,更需要将劳模精神“种”下去,高校聘请劳模当特聘教授,无疑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

同时,对于高校学子而言,这些劳模是岗位上的精英,更是做人做事的楷模,他们身上的精气神,理应值得每个人学习。因此,应该珍惜和这些特聘教授相处的日子。比如,借助师生结对、课题研究、现场体验、蹲点实践、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在和劳模(工匠)的接触中,学习到真本事、汲取正能量,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同样,工会部门作为劳模与教育部门的“中间人”,也需要充分发挥好作用。比如,上海总工会就提出,工会系统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合作,从强化组织合作、完善合作机制、创新方式方法上共同抓好此项工作。这就意味着,劳模被特聘为高校教授有了长效机制,也唯有此,这些特聘教授的能量才会被充分发挥出来。

总之,劳模被特聘为高校教授值得点赞,也值得进行推广。尤其是,将劳模(工匠)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担任学生人生导师、实习导师和职业导师,有利于将高校学子培养成为新一代劳模(工匠)。因此,期待着更多劳模成为中小学,以及更多高校的讲师和教授,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劳模精神。

□ 杨玉龙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