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重奖“世界技能大赛获奖者”,其导向意义不言而喻:这既是对能工巧匠的肯定和尊崇,也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具体有力的体现,有助于更多的人把能够成为能工巧匠作为人生追求而不懈努力,有助于更多“创新型、创造型、专家型”名副其实的能工巧匠脱颖而出。
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北京市4所技工院校选拔训练的7个项目选手全部获奖,共获得2金1银2铜2优胜奖。为此,北京市将对世赛获奖选手颁发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并给予相应奖金。同时,对世赛前三名获奖选手毕业后进入本市学校的,可破格评为副高级职称,享受相关待遇;毕业后进入本市企业的,可破格评为高级工程师,享受相关待遇。另外,世赛获奖选手、获奖项目中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练,凡被本市相关单位所接收,签订劳动(聘用)合同的,可作为优秀高技能或专业技术人才,由市人力社保局直接办理引进落户。(11月6日《劳动午报》)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早已是全球第一,但行业整体素质和科技竞争实力水平低下却成为不容忽视的弱点和痛点,而“工匠”和“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问题出在哪儿,当然在教育,说白了,还是技工人才培养上出了问题。
在“学历是敲门砖”的社会大环境下,不论是教育本身,还是社会较为普遍的价值认同都是,只有最后的分数才是最重要的,考上名牌大学你才算成功了一半。否则,不但输了学习的“起跑线”,也输了人生的“起跑线”。如此,才出现了一边是国家发展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另一边却是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广泛的歧视和偏见的现状。
当下,一个不能否认的现实就是,每年都有很多孩子,因为在中小学阶段没有考出好成绩、而被贴上“笨”或者“不好好学”的标签而走向社会。但还有一个事实就是,在这些所谓的“差生”当中,却有很多人对结合爱好学一技之长表现出极大兴趣。因此,眼下最应该反思的就是我们和这个社会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制,要知道,孩子们的成长成才有多种模式,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学历教育。而职业技能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则有可能是当下社会最应该给他们打开的另一扇成功之门。
世界经济的竞争,根本上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不仅需要一流的管理人才,更需要一流的“能工巧匠”。但在当前,仍有许多孩子和家长将高考也就是学历教育视为“鲤鱼跳龙门”的唯一通道,原因就在于,优秀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即便能在市场上拿到高工资,但他们在很多方面也无法享受与学历教育毕业生一样的待遇。
此次,北京市重奖“世界技能大赛获奖者”,其导向意义不言而喻:这既是对能工巧匠的肯定和尊崇,也是弘扬“工匠精神”的具体有力的体现,有助于更多的人把能够成为能工巧匠作为人生追求而不懈努力,有助于更多“创新型、创造型、专家型”名副其实的能工巧匠脱颖而出,有助于推动地方制造业提升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跨越发展。
□祝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