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生活
3上一版  下一版4
 
老人腰背痛警惕骨质疏松
丰台工商分局编制“口袋书” 规范商品质量日常监督管理流程
天冷吃肉是“刚需” 猪肉价格小幅上涨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7年10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人腰背痛警惕骨质疏松
绝经后妇女尤其当心
 

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老年性疾病,可以说是“无声无息的杀手”。目前全球骨质疏松症患者约有2亿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15.7%。随人口寿命的延长,这一比例还在逐步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还带来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髋部骨折是骨质疏松骨折中后果最为严重的一种,骨折后一年患者的死亡率高达20%。北京妇产医院药事部提示,骨质疏松应当引起大家的重视,早期发现,尽早规范治疗。

骨质疏松有四大临床表现

疼痛。这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压缩变形,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

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

骨折。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绝经妇女要进行骨密度检查

骨质疏松症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和痛若,治疗收效很慢,一旦骨折又可危及生命,因此,要特别强调落实三级预防。

首先,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如注意合理膳食营养,多食用含钙和磷高的食品,如鱼、虾、牛奶、乳制品、鸡蛋、豆类、杂粮、绿叶蔬菜等,糖、食盐、油适量;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不吸烟、不饮酒、少喝咖啡及含碳酸饮料;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丰富钙库,将骨峰值提高到最大值是预防生命后期骨质疏松症的最佳措施。对有遗传基因的高危人群,重点随访,早期防治。

其次,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丢失量加速进行。此时期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快速骨量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同时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

第三,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进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治疗,还应加强防摔、防颠等措施。中老年骨折患者可以进行手术等治疗措施,同时给予其心理、遏制骨丢失、提高免疫功能及整体素质等综合治疗。

多管齐下防治骨质疏松

北京妇产医院药事部提示,骨质疏松是绝经后女性常见的疾病,因为在围绝经期的最初几年中,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会引起骨代谢失调,骨吸收过程远远快于骨形成过程,导致骨量迅速丢失,每年大约失去1%~3%的骨量。所以,要重视预防,患上骨质疏松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补充剂和药物进行治疗。

生活中,其实就有许多防治骨质疏松的方法。

饮食补钙是安全、有效和可靠的补钙途径。很多食物富含天然钙质,可通过肠道吸收调节血钙、磷水平。在各类食物中,牛奶、豆类、蛋黄、鱼虾和海产品的钙含量较高,妇女从未绝经期开始应适当增加这些食物的摄入,每天吃一个鸡蛋,喝一袋牛奶或豆浆,还可以在做饭时加入豆类,粗粮细粮搭配着吃,保证绿叶蔬菜和适量鱼虾或肉类等食物摄入。

接受日光照射可增加维生素D的合成,步行、快走、慢跑、有氧操都是很好的选择,我国传统的太极、八段锦、五禽戏也是可以的。关键是运动要坚持,运动强度以不产生疲劳或轻度疲劳为宜。

◆延伸阅读◆

喝骨头汤不补钙

误区一:单纯补钙就能治好骨质疏松

许多人认为出现骨质疏松补补钙就可以治好了。事实并非如此,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骨质疏松最主要的防治目的就是提高骨量和增加骨的强度,避免骨折的出现,避免骨折给身体带来的伤害。

误区二:盲目补钙

许多患者发现自己患上骨质疏松后,便盲目补钙,钙片、口服液、牛奶……多管齐下。专家提醒,并不是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通常人体每天只需要6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如果血液中钙含量过高,容易导致高钙血症,还可能会引起肾结石。

误区三:常喝骨头汤补钙

国人讲究以形补形,许多人认为骨头含钙量高,所以常用慢火熬骨头汤喝补钙。实验结果表明,骨头汤的含钙量并不高,相反,长时间熬制的骨头汤里嘌呤和脂肪含量非高,经常饮用还有可能导致尿酸和血脂增高,损害身体健康。

□本报记者 唐诗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