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作家桑品载在一篇文章写了他50年前亲身经历的一个小故事,读后令人不胜感叹。
当时,桑品载在台北郊区买了一栋房子,不久便认识了邻居王先生。闲聊中对王先生的境况有了大致了解,知道他是二战时期的一名退伍军人,因为没有多少文化,退伍后就被安排在一所中学教体育,微薄的收入常常使全家陷入窘境。即便如此,王先生也不敢丢了这份工作,依然尽心尽力地坚持下去。
也许是上帝对王先生的格外眷顾。一天下午,他下班走到半路,发现前面有一个四方形的黑色皮包。出于好奇,他就捡起来打开查看。这一看,可把他吓得呆住了:包里整整齐齐放着一万美金(当时一万美元合新台币四十五万元,桑品载买的那栋房子还不到十万新台币)。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王先生不知所措,于是便又翻看了包里,结果除了一万美金外,里面再无任何能够与失主取得联系的证件。
虽然王先生很需要钱,但他认为,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绝不能据为己有。于是,他就站在路边等失主,一直等了三个多小时仍不见失主出现。无奈之下,他只好把钱带回了家。
往后几天,王先生密切关注着媒体的新闻,想看看有没有失金的报道,结果也让他大失所望。
王先生想到了向桑品载求助,和盘托出了事情的经过和自己当前的困扰:一、这不是我的钱,我绝对不能要;二、虽然我想归还,却不知道失主是谁;三、我也想过把钱交给警察,但又有些不信任。
桑品载问王先生:“你为什么不和你老婆商量一下,看她能不能给你拿个主意。”王先生严肃地说:“这么大的一件事情,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再说,女人的嘴巴向来不严,她万一不小心说了出来,事情就更麻烦了。”桑品载被他逗乐了:“你把这事搞得跟国防机密似的,那你究竟想如何处理这笔钱?”
王先生沉吟了一会,说:“我想将钱捐给慈善机构,但又觉得这数目实在太大,怕收了这笔钱的慈善机构一旦说出去,必然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那时我就惨到家了,还不整天被记者追着屁股采访?我可不要出这个风头。”
看着王先生的为难样,桑品载也想不出好办法。最后,还是王先生一锤定音:先分批到银行把一万美金大钞全部兑换成新台币,再以“无名氏”寄给数家慈善机构。
王先生请了事假,每天往返于各家银行。经过几天的辛劳奔波,终于将一万美金全部兑换成了新台币。
其间,桑品载也找来一本“慈善团体”的电话簿,以方便王先生寄款时所用。
此后半月时间,王先生每天夜里都要来桑品载的家里,坐在小书房对地址、写信封、贴邮票。桑品载则坐在他对面,看着灯光照着他黝黑的脸和疏落的头发,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桑品载在文中写道:我对“英雄”的内涵有如下认知:明知该做而做,就是英雄。所谓“该做”,不必然要高悬到人类命运的层次,面对个人生命中的遭遇,该做便做,一样可成为英雄。
王先生就是这样的英雄,是不折不扣的真英雄!
□张达明 文/图